绘就“蝶变”新图景

——市残联助力昌邑市北孟镇后朱家庄子村乡村振兴

(2022年12月08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翠
  “村里从来没有发生过这么大的变化,修路、修房子、通暖气……市残联派来的张书记办了不少实实在在的好事。”近日,走进昌邑市北孟镇后朱家庄子村,村民崔秀云对第一书记张会军赞不绝口。
  作为潍坊市残联派驻工作队中的一员,张会军入驻后朱家庄子村担任第一书记。进村后,他以党建为抓手,协调派出单位落实帮扶政策,办好民生实事,寻觅“良方”培育产业,让昔日旧村庄“蝶变”为乡村振兴“示范村”。
  基层党建聚合力 筑牢红色阵地
  2021年4月,后朱家庄子村成立了新的村“两委”班子,在外工作的朱玉波临危受命,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同年10月,张会军被派驻到此担任第一书记,进村后,他意识到一个重要问题:“一直以来,村经济基础薄弱、乡村建设相对滞后是后朱家庄子村撕不掉的‘标签’,此时新的村‘两委’班子成立,当务之急就是要抓班子建设,调动起党员干部的精气神。”
  为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张会军依托潍坊市残联资源优势,积极争取领导支持,从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入手,改造提升后朱家庄子村办公场所。整修会议室、开设阅览室、增设体育健身器材……所有基础设施均按照村级“红色阵地”标准进行打造。
  “以前开会坐都没有地方坐,办公场所改造提升后,不仅工作环境好了,村民有啥事也愿意来找我们了,老百姓的生活难题得到解决,工作开展也会更加顺畅。”朱玉波说,如今的村委办公室,不仅是基层党员学习理论知识的“加油站”,更是解决村民难题的“好平台”、基层组织活动的“主阵地”。
  民生实事汇民心 提升幸福指数
  经济基础薄弱、村庄环境差、村内只有三条硬化道路,用一句话来概括当时后朱家庄子村的真实状况,就是“一薄二差三难”。
  了解到村庄面临的发展困境,潍坊市残联理事长侯法强第一时间进行调研、督导,“后朱家庄子村经济基础薄弱,家底薄,但必须要带领村庄走出困境,我们要充分利用残联资源优势,为村庄发展提供支持,把老百姓的‘民生小事’当作‘头等大事’,切实提升百姓幸福指数。”侯法强表示。
  为尽快摸清村情村况,张会军和朱玉波带领班子成员从田间地头走到屋里灶边,促膝谈心,把脉民情。经过全面排查分析,他们决定从村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修路入手。
  “村里之前的道路崎岖难行、排水不畅,雨雪天后更是人难走、车难行。”朱玉波说,要想富先修路,但没有钱,一切都行不通。为破解资金难题,张会军当即启用第一书记专项资金,立项修缮村内主要道路,铺设沥青;朱玉波也率先垂范当标杆,带头捐款3万元。在他们的带头推动下,23000多平方米的“民生路”仅用一个月便修缮完成。趁着这股热乎劲,清洁能源改造项目、生活污水改造工程也顺利开展,昔日旧村庄“蝶变”换新颜,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一路攀升,一幅乡村振兴新画卷在这片土地上徐徐铺展。
  产业帮扶见成效 增加村民收益
  乡村想振兴,产业要先行。对未来的发展,张会军也早有盘算。“路修通了,环境变好了,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和良种繁育、培育光伏发电产业、进行高端肉牛养殖是我们今后的重点工作方向。”张会军说。
  为拓宽增收渠道、带领村民致富,村“两委”班子首先在闲置土地上做起了文章,以整体“打包”租赁的形式流转出1000亩闲置土地,每年为村集体增加至少10万元的收入;成立昌邑市后朱村农业专业合作社,引进马铃薯、西红柿种植项目,通过“党支部+合作社+专家+农户”的合作管理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此外,张会军积极联系市残联,利用村内闲置场地、租赁暂时困难户屋顶、村办公场所等地建设12处光伏发电站。“我们将村办合作社光伏发电项目与‘残垣断壁整治’项目相结合,不占用劳动力资源,既修了房子也发展了产业,每年还能为村里带来8万余元的收入。”朱玉波说,在潍坊市残联派驻工作队的帮助下,后朱家庄子村的产业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就在眼前。
  如今,行走在村内,错落有致的光伏板在屋顶层层叠叠整齐伫立,俨然成了村庄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道路平了、绿化美了、钱包鼓了……”看着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