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加强新农科国际范式专业建设

(2022年12月08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田清春
通讯员 李志杰 李庆梅 王鑫

  作为农牧特色高职院校,近年来,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秉承“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理念,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农牧业发展需求,启动新农科国际范式专业建设,借鉴《悉尼协议》国际范式的专业建设标准,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专业,推进学校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构建教育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搭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两个平台,构建专业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两个模块,建立“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职业实践、网络媒体4个课堂和制度、师资两保障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按照“职业基础能力—岗位专项能力—岗位综合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培养路线,构建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以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为重点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构建集意识培养、知识积累、能力提升、成果孵化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创新“双主体、三融通”人才培养模式。针对现代农牧业对人才的需求,实施校企双元育人,进行职业基础能力、岗位专项能力、岗位综合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并将理想信念和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优化支撑条件
  确保高质量教育教学

  培育高素质双师队伍。实施丰羽、展翅、腾飞三大教师培育工程,分类培养优秀师资。实施“丰羽工程”,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基地锻炼,参与技术研发平台、教学创新团队、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团队等建设,着力提升青年教师双师素质。实施“展翅工程”,完善骨干教师遴选和管理办法,鼓励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企业改进产品工艺和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能力,实施出国研修计划,培养精技善教的骨干教师。实施“腾飞工程”,依托各级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全面提升专业(群)带头人在专业(群)建设、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建立聘请行业领军人才参与专业(群)建设、横向课题研究等专业(群)双带头人制度,培育名师大师。学校现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11个。
  建设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借鉴新农科国际范式专业建设理念,对接国家职业标准,将现代农牧业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纳入教学内容,校企共同制定科学规范、国际可借鉴的课程标准。学校牵头组织修(制)订全国农牧渔类59个专业简介与33个专业教学标准,牵头研制国家专业教学标准9个。大力开展专业教学资源库及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在线开放课程)三级体系。主持建设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省级在线精品课程10门。
  打造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标准和经验,整合校内外资源,校企共建动物解剖生理等技术技能训练中心22个,建设蛋鸡、肉猪、奶牛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10个,建设现代养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校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40个,建设新旧动能转换智慧农牧示范园2个,建成集人才培养、社会培训、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于一体,具有国际水准的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完善评价机制
  持续改进提升

  开展教学诊改。规范专业教学运行与管理,对专业建设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定期对照标准开展自主诊改。依托课程建设规划与目标,设计达标评量办法,明确质量诊断点,实时查找问题,及时完善改进。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采用专业建设定期调研与定点监测相结合方式,面向应届毕业生、中期毕业生、教师、核心雇主和行业企业专家5类相关方,开展毕业要求合理性评价调研,对专业毕业要求的合理性进行研判,根据评价结果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推动专业高质量发展。
  新农科国际范式专业建设的实施,开辟了“新农科”定位下专业建设本土化设计与开发路径,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吻合度,确保学校专业建设更加符合产业需求。学校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显著增强。8个专业被认定为国家骨干专业,立项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1个、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3个、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竞赛奖82项,其中国家级奖项20项,毕业生就业率连续达98%以上;学校被确定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获评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