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版:广告

从晏子逐高纠说开去

(2023年05月05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管遵华
  阅读提示
  春秋时期的晏子,不徇私情,辞退三年以来从未匡正过自己过失的家臣高纠,从而成就一段历史佳话。作为共产党人,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征程上,更应该拿出猛药去疴的决心和勇气,多措并举,净化政治生态,铲除高纠式“好好先生”生存的土壤。

  《晏子春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典故:高纠在晏子身边做家臣三年,从来没做过什么错事,却被晏子辞退了。身边人觉得不可理解。晏子回答说:“我晏婴是个浅薄鄙陋的人,如果左右随从的人不能张扬礼义廉耻,礼义廉耻就得不到端正。高纠在我身边三年,却从来没有匡正过我的过失,这是我辞退他的原因。”(《晏子春秋·外篇》)
  关于对“高纠”这个人物的描述,在《晏子春秋》中还有几处,细细体味这些文字,基本可以描摹出“高纠”式人物的特征:特征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一次,齐景公觉得晏子和高纠交情不浅,想见他一面时,晏子对曰:“臣闻之,为地战者,不能成其王;为禄仕者,不能正其君。”(《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晏子认为,只为土地而作战的人,不可能成就王业;只为了俸禄而做官的人,不可能纠正君王的过失。在晏子眼中,高纠是个为俸禄做官的人,这样的人为政目的只有一个:俸禄。具体到工作中,只能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要俸禄到手,其他万事皆空。特征二,明哲保身一团和气。高纠做家臣三年,时间不算短,但从未对晏子的言行有一句批评和建设性的意见,晏子称“高纠与婴为兄弟久矣,未尝干婴之行。”(《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可见,高纠奉行的是和稀泥式的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大家好”。特征三,庸庸无能碌碌无为。晏子家俗有三:悠闲时要谈学论道、要互相切磋品行、要对国事关心对智者谦逊。晏子说“此三者,婴之家俗,今子是无一焉。”(《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如果高纠是有见地的贤者达人,不会三条家俗一条也不占,可以想见,晏子对他不满,也因为看到了高纠是位“老好人”式的庸碌之辈。晏子主张任贤能去佞臣,因此,晏子坚辞高纠成就一段历史佳话。
  晏子所言“高纠”式人物,放到今天的语境来说就是“好好先生”“老好人”。现实中,高纠式的“好好先生”“老好人”并不鲜见。他们奉行的处世哲学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简而言之,就是不讲原则,不辨是非,喜欢“和稀泥”的“和事佬”。
  党员干部一旦变成了“好好先生”,就会失去立场和原则。遇到重大原则问题时,不是从党和人民的立场出发,而是从个人得失出发,唯唯诺诺,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他们往往不讲政治、不讲原则、不问是非,不敢触及矛盾,不能勇于斗争,遇到真相不揭露、遇到问题不解决。对干部队伍中的“好好先生”,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9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严厉批评:“对共产党人来说,‘好好先生’并不是真正的好人。奉行好人主义的人,没有公心、只有私心,没有正气、只有俗气,好的是自己,坏的是风气、是事业。”这深刻地揭示出“好好先生”的实质与危害,告诫党员干部绝不能做“好好先生”,而应当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栋梁之才。
  当前,我们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若“好好先生”盛行,必然败坏党风、民风,虚化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涣散人心,贻误党和民族的伟大事业。2500年前春秋时期的晏子,尚能不徇私情果断辞退毫无建树的“好好先生”高纠,作为共产党人,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征程上,更应该拿出猛药去疴的决心和勇气,净化政治生态,铲除高纠式“好好先生”生存的土壤。
  首先,要坚定干部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奋斗无动力,遇事无原则,斗争无锐气。其次,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清除干部队伍中的作风积弊,经常“红红脸、出出汗”,净化党内政治生活生态,达到团结-批评-团结的目的。再次,要坚持为政以德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用科学考核的指挥棒,把真正敢说真话敢说实话较真碰硬的人选上来,坚决摒除不讲原则只讲和气的老好人。最后,要坚持制度问责。俗话说,“贪官猛如虎,庸官害如狼。”“好好先生”造成的社会危害,丝毫不亚于贪官。随着《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一系列党内法规的出台,制度的笼子越织越密,纪律的发条越拧越紧,失责必问、问责必严渐成常态。那些唯唯诺诺、不负责任、不讲原则、见风使舵、怕得罪人的党员干部必将在制度利器面前无所遁形。
   (作者单位:高密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