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版:广告

若缘楸树

(2023年05月05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范公亭三贤祠内世界楸树王。 王国良 摄
  ◎迟玉红

  千年青州府自古以来名山大川遍布四境,文化遗存丰富,古树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活着的文物,被称作档案中的瑰宝。
  楸树原产我国,栽培历史久,至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在所著《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淮北、常山已南,河济之间千树楸。……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由此证明二千多年前楸树在中国广大区域栽培的盛况,而大面积栽植楸树的家庭都成为当时富甲一方的大户。古时人们有栽楸树以作财产遗传子孙后代的习惯,中国很多地方仍流传有“千年柏,万年杉,不如楸树一枝桠”的林谚。南宋朱熹曰:“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供器用也。”记忆中,我们山区大多数人家在门前或者闲院里栽一些楸树,因楸树的木质好,用其加工的工具既高档又有排场。
  古代关于楸树的名称,历代史书叫法不一。春秋《诗经·小雅·湛露》称楸树为“椅”,《楚辞》提到楸树叫楸。但《诗经》中赋予楸树欢乐和悦的君子形象,“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岂弟君子,莫不令仪”;而《楚辞·九章·哀郢》中的楸树则寄寓了多重意象,屈原多次被流放,忧国忧民的苦闷和不被信任的悲凉皆在“望长楸而生太息兮”之中。
  《左传》记楸为“萩”,“伐雍门之萩”;战国时期《孟子》谓楸树“贾”,到了西汉《史记》始称楸,东汉时期《说文》注云“‘贾’,楸也”;宋《埤雅》又名楸为“木王”。
  从史料记载,可以看到众多古籍对楸树形态之美赞颂不已。《埤雅》载:“楸,美木也,茎干乔耸凌云,高华可爱。”唐代韩愈《楸树》诗赞其“谁人与脱青罗帔,看吐高花万万层”。
  楸木是中国历史唯一之名盘,有楸枰、弈楸等别名。古人下围棋喜爱用楸木制成的棋枰对弈,楸木质地轻而坚,不易变形,木纹细腻,是制作棋盘之良材。楸枰分为纹楸和侧楸,侧楸以324格楸片做成。侧楸棋盘自南齐武陵王萧晔发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在世上流传很久。后来因兵伐浩劫,此盘就失传了。
  杜甫《十二月一日》诗曰,“要取楸花媚远天”。楸花的花语是美好、忠诚、善良。楸树一般指花楸树,俄罗斯人非常喜爱花楸树,被当地人看做是象征俄罗斯的树,因而也被赋予了家乡和故土的含义,人们常常将花楸树的叶子附带在信件之中,给予许久未归家的游子,向他们传递归家之意。在俄罗斯文化中,花楸树是祖国和大自然的化身。“从出生到衰老,花楸树永远和我们在一起,与我们分忧解愁,与我们欢乐歌唱。”
  青州古城景区南阳城内有一座东西走向的万寿宫,始建于清初,为地方官员遥拜皇帝之所,故此街曰万寿宫街。我对楸树的一见钟情,源于万寿宫街西首一株高大粗壮的楸树,树下设有展示牌,写道:“若缘楸树。”
  据史料记载:相传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秋,59岁的郑板桥在雨后散步至青州万寿宫街西首,发现一棵小楸树后二楼上有位鹤发童颜的老者在品茗,当时云雾缭绕不见墙柱,似在云间居住一般,遂问云居老者高寿。答曰:“十纪有八。”郑板桥惊叹之下,遂请教养生之法。云居老人说:“你与此楸苗有缘。即如此送你几句散步口诀吧:‘步履轻轻,如踏云中,劲发于腰,重稍前倾,松垮摇脊,诸阳发动。舌抵上颚,吞津还精,神情恬淡,行动意空。’”云居老人言毕进屋不见。多年过去了,小楸已成大树,世人在树荫下有缘看到郑板桥碑拓。
  仅仅是“若缘楸树”四个字,成了我在这个春天追寻的主题。当楸花绽放枝头,掠过脊瓦,我仰望着二楼的轩窗,期望紧闭的窗户此时轻轻地为我打开,然后有人向我抛下一个微笑:“嗨!原来你也在这里啊!”
  万物皆有灵,对于执着的人来说,所期望的机缘往往不是偶然。4月20日,我到淄博开启为期三天的学习,一行200余人乘车参观红色基地。细雨蒙蒙的日子里,道路两旁整齐的楸树像一排卫士守候在那里,迎接我们的到来。“不如醉里春风尽,可忍醒时雨打稀”,朵朵粉白的花儿蘸着湿漉漉的春雨,不慌不忙地给大自然涂抹着精美的画卷。
  范公亭公园三贤祠内有两株千年楸树。其中一棵位于范公祠前,这棵楸树树围6米半,高18米,冠幅12.8米,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1998年经林业专家鉴定被确认为“世界楸树王”;另一株楸树树围6米,高14米,树冠覆盖面积都在70平方米以上。去年秋天这里正在修缮中,朋友委托我写三贤祠的讲解词。为此,我特意来到此处,只能在片片落叶中抚摸它的繁华。我从淄博学习归来后,第二天就迫不及待地来到这里,借一屡屡朦胧的晨光,让朵朵花儿在我的镜头里绽放出最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