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之约

——潍坊生态优先绘就高质量发展最美底色

(2023年06月30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峡山水库成为鸟类栖息地。(资料图片)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杰 巩建国 文/图

  潍坊的生态环境怎么样?鸟儿最清楚。仅对环境要求很高的水鸟,这里就有青头潜鸭、西方秧鸡、长嘴剑鸻、斑鱼狗、水雉、白鹭等多种。“近年来,栖息在潍坊的鸟儿,无论数量还是种类,都越来越多。”我市摄影爱好者有很直观的感受,他们用镜头记录下了这座城市日益提高的生态环境质量。
  潍坊的生态环境怎么样?荣誉告诉你。去年以来,潍坊多次因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受到上级表彰,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及省督查激励。在2022年度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中,潍坊“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全部满分,排名全省第一。
  近年来,我市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双保、双促进”为核心,积极开展“美丽潍坊 生态赋能”行动,全力答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必答题,一次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新高度。
   治理  守住“蓝天碧水净土”
  天蓝、水清、地绿的生态环境是群众所盼,也是潍坊高质量发展所需。
  2022年,我市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提升至第99位,近三年累计改善31.2%,改善幅度全国第一。国控河流水体优良率提升至85.7%,省控以上河流水体优良率提升至80%,水环境质量首次优于全省平均水平。
  生态美已经成为潍坊的标配,其背后,是我市聚焦污染防治,坚持系统谋划、标本兼治,深入打好各项“攻坚战”的生动实践。
  围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去年以来,我市共实施重点任务149项、攻坚项目658个,集中开展臭氧污染防治、扬尘污染治理、河流水质提升、水源地保护、建设用地利用、农村污水治理、自然保护地监督、环境安全整治“八个专项行动”。
  天更蓝了!我市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聚焦工业、燃煤、机动车、扬尘等领域,狠抓深度治理,创新“调治准合”大气环境治理。
  水更清了!我市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推进黑臭水体、雨污混流及污水处理“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开展冬春季水质保障提升、汛前河湖水质超标隐患排查整治、入海河流环境综合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创新形成“分级滞蓄、分质处理、时空调节”汛期水污染治理模式。
  地更绿了!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抓好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提升,全市共完成3510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治理,24处农村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治理。
  碧水映蓝天,家园美如画。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潍坊、安住潍坊。
   管控  守牢安全稳定“一排底线”
  优质生态环境对于潍坊来说,意味着什么?是资源、是财富,更是造福当代、泽被后世、永续发展的不竭“源泉”。
  生态优先,确保环境安全稳定,我市双管齐下,坚决扛牢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
  聚焦改革创新,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深化“全员环保”机制,进一步压实各方责任。市委将生态环保工作纳入市级领导包靠事项,市政府每年与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在全省率先实现环委会办公室实体化运行,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大环保”格局。
  提升执法效能,加力实施精准治污。我市整合专家团队力量,充分运用激光雷达、走航车等先进技术装备,探索建设“云上智环”综合管控平台,基本实现污染源全地域、全要素、全覆盖管控,全市执法监管精准性提升70%以上。
  聚焦底线思维,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稳定。
  以全域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强危险废物、新污染物等领域规范管理,防范化解各类环境风险。
  持续开展排查整治,在全省率先建立危险废物重点场所网格化常态巡查机制,试点首创特聘固废危废检查员制度。
  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创新实施“小箱进大箱”管理制度,保障医疗废物“日产日清”。
  胸怀“国之大者”,讲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下一步,我市将加强环保执法司法协同联动,依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坚持人查技监高效融合,深化智慧环保平台建设及应用,全面提升环境管理精准化、数智化水平。另外,还会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营造“全民共治”良好氛围。
   发展  共生共赢讲好绿色故事
  在生态环境持续变好的优势支持下,潍坊的企业也在一路追“绿”。
  “原来是怕环保,现在是盼环保。”我市一家企业相关负责人直言。原来,这家企业通过环保升级改造后,在重点行业绩效评级中被评为A级企业。
  对企业而言,持续稳定的生产是最大的效益。让“环保福利”惠及更多的企业,今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生态环境服务经济发展“25条措施”、服务企业“27条措施”。
  ——做好精细化服务保障。首创“一企业一目录一清单一联络员”制度,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环保服务。前期,市生态环境局200余名工作人员对全市1517个省、市、县三级重大或重点项目进行了点对点逐一对接。
  ——优化项目审批流程。为加快项目落地,推行环保要素“联保联供”制度,在环评文件受理前进行技术帮扶,实行并联审批。
  ——进一步扩大“打捆环评”范围。在原有基础上,把“打捆环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位于同一行政区域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等级公路、城市道路、污水处理厂等基建项目。同时,承担起省级环评与排污许可同步联动审批的改革任务。
  企业既得“服务好”,还要“管得好”。
  据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执法监管过程中,我市大力推行差异化执法,对守法企业,建立“正面清单”,做到“无事不扰”;对重点行业企业,强化政策支持和技术帮扶,共打造环保绩效A级、B级企业63家,全省最多;对恶意违法企业,坚持“零容忍”,依法严厉打击,迫使企业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
  共生共赢,讲好绿色经济发展的故事。2022年,我市申报中央和省级生态环保资金项目146个,争取资金3.95亿元;筛选19个项目纳入省环保金融项目库,全省第一;近年来,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4个,国家级、省级“两山”基地各1个,奎文区获评首届省级生态文明十强县;获批EOD模式国家级试点1个、省级试点2个,全省最多。
  山清水秀满眼绿,生态宜居生活美。永不停歇的追“绿”脚步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足音同频共振,必将为建设实力强品质优生活美的更好潍坊注入汩汩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