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荷花盛开时

(2023年07月07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希良

  又到了荷花盛开的炎炎夏季。连续几日高温,天气闷热、令人窒息,被毒辣的太阳炙烤得我心情烦躁。人们都躲到凉爽的家里,大街上鲜有人迹。一天当中,最惬意的时光莫过于夕阳西下,迎着晚风,穿着短裤,在湿地公园里的荷塘边漫步。也算是出来透透气,沐浴一下大自然的那股清新气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荷塘有着深厚的文化和象征意义,荷塘常常被描述为宁静、美丽和宜人的地方。夕阳西下的时刻,花瓣在一片浓绿的荷叶中散发出迷人的清香,给人带来视觉和嗅觉上的享受。
  荷花在太阳落山后,也会慢慢关闭自己的花瓣,这是因为夜晚的温度较低,荷花需要保护自己,那叫“收朵儿”。这个过程也是一种美丽的转变,同样也很神奇。看来啊,动植物都懂得夜晚需要休息,不得不让人对大自然产生敬畏和对生命的感慨。所以,在太阳即将落山时,去欣赏荷花,不仅可以看到美丽的景色,还能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和变化。这是一种与大自然亲近的方式,让人心情愉悦,身心放松。
  此时观赏荷花是一种美的体验。在夕阳的余晖下,荷塘中的荷花显得格外绚丽。太阳的余晖照射在花瓣上,使其呈现出粉红色的色彩,折射出一种温暖和浪漫,粉红色的荷花本身就让人感觉到一种鲜嫩,如初生婴儿粉嫩的脸蛋。每朵荷花,被上午的雨水清洗过,反而显得娇滴滴、羞答答,一阵微风吹来,袅袅娜娜,婀娜多姿,恰如一个风情万种的舞女。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美丽的荷花无论开得多么旺盛,总会与岸边隔开一段距离,让那些忍不住想触摸一下她的人,望尘莫及,让人更有一种她们是荷花仙子的梦幻。
  美丽的荷花,开放在这葱茏炎热的夏季,夏季的花并不多,荷花在占领着这个闷热的世界。她身上那种高雅的气质,一点也不规避自己不太明亮的身世,她来自污浊的淤泥之中,但却能开出高贵、典雅且又绚丽多彩的花朵。花瓣盛开时,净洁得如一轮明月,给人以宁静和安详之感。
  在佛教中,荷花是清净、圣洁、吉祥的象征。除了宗教意义,荷花在艺术和文学中也经常被描绘和赞美。许多古代诗人和画家都以荷花为题材,用笔墨和文字来表达对荷花的赞美和敬意。
  我记得上中学时就有许多关于荷花的课文,譬如宋朝周敦颐的《爱莲说》中,让我记忆尤深的一段话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我们所学的课文中还有清代诗人李渔的诗《芙蕖》,现如今虽不能全部背过,其中这几句还是烂熟于心:“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那时,作者把芙蕖和莲花都混为一谈。
  还有一篇课文,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朱自清在清华园写的散文《荷塘月色》,那简直是散文精品中的精品。直至现在,我们同学聚会时,还经常说起我们尊敬的麻德志老师在讲授这篇课文时入戏的情景:当时麻老师闭着眼睛,沉浸在情景当中,在讲台上慢慢走动,那手势,那表情,那声音:“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估计这篇课文,我们全班同学,光为麻老师的深情入戏,也都能终生背诵了。
  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还巧妙地引用了几首古诗。譬如南北朝时期佚名的《西洲曲》其中的两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从小喜欢荷花,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又居住在汶河岸边,几乎每个村庄都有一个池塘,一般在村子最低处。平日村里的雨水,一般都汇流到这里。池塘里会有许多淤泥,于是村里会种上些藕,也就是荷花的根茎。那时候不是以观赏为目的,主要是等到秋天收获那一堆一篓的白藕,但荷花的美是藏不住的。特别是在炎热的夏日里,在荷塘边,不仅那一塘池水没有了臭味,在微风的吹拂下,还会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和一阵清凉的气息。现在想来,莲藕还有净化水质和空气的作用呢。
  荷花还有许多不同的品种和颜色,如粉红色、白色、红色等,每种颜色都传达着不同的情感和意义。无论是在池塘上漂浮的荷花,还是在画作中的婆娑舞动的荷花,荷花都给人们带来美丽和宁静的感受。
  总之,荷花是充满了美丽和象征意义的花朵,它不仅在自然界中展现着独特魅力,也在人们的心灵中播撒着纯洁和平静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