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薛 静
通讯员 兰云云
起于巍巍泰山,兴在汤汤潍水。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建校至今,在近70年的风风雨雨中,一代代牧院人秉承“厚德敏行、允智允能”校训,发扬团结协作、向上向善的牧院精神,传承艰苦奋斗、改革创新、敢于担当的优良传统,凝聚成“知农、爱农、兴农”的农牧特色文化。
“作为全国唯一以‘畜牧兽医’命名的农牧类高职院校,农牧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我们的使命,我们定当厚植‘三农’情怀,扛起助力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学院党委书记郑立森的话掷地有声。
讲好牧院故事
传承牧院精神
一直以来,学院深耕理念文化,加强校风、校训、教风、学风建设。
学院在官方公众号“牧院故事”专栏,邀请历代领导、教师、校友等牧院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倾情讲述牧院披荆斩棘、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学院精心设计“开学第一课”,举办“聆听校史故事 传承牧院精神”专题报告会,安排新生参观校史馆。今年86岁的学院退休老教师、老校长王典进,也是学院首届毕业生。在报告会上,他用鲜活生动的故事,向新生讲述了牧院人的精神风貌和奋斗历程,在新生内心种下一颗农牧的种子。
以校庆为契机,学院举办大型文艺晚会、书画大赛、摄影和短视频大赛等活动,回忆历史,畅叙情谊,凝聚力量。“牧院故事”讲出了师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凝聚了爱党爱国爱校的家国情怀,突出了德育为先、能力为本的育人理念,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一届届学生,孜孜不倦传承着牧院精神,营造了浓厚的校史文化氛围。
聚焦农牧文化
打造特色品牌
学院坚持传承和创新相结合,聚焦农牧,以“知农、爱农、兴农”为主题,举办牧业百家讲坛、国际禽业发展大会、“与猪共舞”专题讲座、“丝路牧业中的新希望”专题讲座、中国养猪业发展趋势报告会等系列文化活动,将农牧经济文化、农牧企业文化、数智化农牧发展等多种农牧元素贯穿育人全过程,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举办“劳模工匠进校园”“我与大国工匠面对面”等专题活动,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大国工匠王树军、全国劳动模范杨守伟、王福华等走进校园,与广大师生面对面交流,引导学生“知农、爱农、兴农”,扎根农牧沃土,厚植农牧情怀。
设计以“知农、爱农、兴农”为主题的景观文化、楼宇文化,与丰富的农牧校园文化活动相得益彰,共同营造了浓厚的农牧文化氛围。
校园内设有校训、贾思勰人物、以农为本、骏马精神等多种景观雕塑。科学规划楼宇空间,多角度展现道德传统、农牧业发展史、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各类主题文化长廊。校园景观和文化长廊设计制作精美,融艺术性、思想性、文化性和育人功能于一体,增添了校园农牧文化特色,实现了知识、教育和艺术相统一。楼宇主题文化项目被山东省委教育工委评为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建设计划重点项目,学院被评为潍坊市思想政治工作示范点、政治关爱之家。
激发创业激情
创享成功未来
学院浓厚的农牧产业创新创业氛围早已深入人心。
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依托“鲁台青年双创中心”“牧谷星空”大学生众创空间等平台,立足农牧专业特色,聘请明星校友为就业创业指导教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实战经验,营造了浓厚的农牧文化创业育人氛围。
近年来,学院在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100余项,其中,在近三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银奖3项、铜奖3项,极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双创”热情。动物科技学院2015届毕业生李勇是潍坊昊浩农牧有限公司创始人,他毕业后返乡创业,将畜牧业、种植业、加工业有机结合,逐步形成“种、养、加、售”一体化农牧循环产业链条,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带动了周边劳动力就业,获得教育部“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母校对我的栽培。学院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创业特训营中专家的倾情指导和创新创业大赛中‘真枪实战’的宝贵经验,铺就了我今天的成功之路。”李勇说。
数据显示,学院毕业生离校一年后自主创业率达6%。学院被评为山东高校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山东省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相关创新创业工作经验被教育部网站等报道。
坚守农牧底色
扛起责任担当
学院坚守农牧底色、聚焦专业优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服务农牧相结合,主动扛起助力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探索出一条“科技强农、服务助农、培训育农、对口扶农”乡村振兴路。开展“科技服务万里行”“博士团队齐鲁行”“百名专家联牧场”等科技服务活动,派出大批干部参与中西部援建等工作,强化教育帮扶、科技帮扶、就业帮扶,为中西部职业教育、农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山东省第三批援青干部、学院养牛专家王云洲在3年支援青海期间,走遍海北州养殖大户和畜牧合作社,组织开展各类农牧生产新技术培训推广活动16次,培训专业人才2000余人次,为当地带去了“放牧+补饲”、青贮、TMR、测料配方等技术,盘活了价值1000余万元的仪器设备,开拓出“千牛万羊进鲁销售”途径,为助力中西部农牧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突出贡献。
着眼于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学院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农民、现代青年农场主、现代农业经理人等各类农牧科技培训,全年培训近10000人次,提升行业从业人员技术技能水平。积极探索“互联网+社区教育”模式,9门课程被遴选为山东省社区教育优秀课程资源,社区年培训800余人次。学院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