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在青云发生

(2023年11月28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徐军民

  在青云,美好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树叶在阳光下伸展、思想在校园里丰盈、我们在教育里漫步长天。
  我们每天都被青云感动着,清晨校园的鸟鸣、夜晚灯下漫步的师生、校园里匆匆而过的笑脸……我们美好着教师的发展,美好着学生的成长,也美好着现在与未来。教育的意义或许就在于实现美好。
  青云文化引领美好。这些年,青云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碰撞、融合、思考中,不断与时俱进,构建了“以青云文化为主线,以尊重教育为灵魂”的青云文化体系,青云文化体系是建立在青云思考之上的青云自信。
  在对青云文化的构建中,我们以尊重教育为灵魂,抓住文化的核心“育人”,指导青云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建设。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显,不仅能够反映出学校决策团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更能够体现其与众不同的育人理念,真正把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延展。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的灵魂。走进一所学校,物质文化的震撼不过是短暂的,真正能够影响人的是教师的精神;真正能够感染人、感动人的是学生的笑容。
  青云人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希望我们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上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尊严和尊重。
  青云课程铸造美好。今年,我们重新梳理与定位课程之间的关系,确立青云课程建设的一个中心三个出发点:就是围绕核心素养的实现,为课标达成而设、为国家需要而设、为学生个性发展而设。只有立足这三点,我们才能开发出符合社会需要、符合学生需求的有校本特色的课程。
  重构后的青云课程,增强了课程的适应性,“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满足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发展需要,以提高课程的有效性。课程体系主要呈现如下特色:“养心育能、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更加明确;“能力提升、思维培养”的育人指向更加明晰;“学校主场、社会参与”的育人路径更加多元。
  青云课改实现美好。近两年,结合大单元大概念的要求,该校对原有“导学案”进行修订,重新命名为《教学评一体化学历案》。重新修订的“学历案”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变化:一是由重课时设计到重单元设计,二是课时教案由重教学流程到重思维训练,三是由教与学的设计到情景和知识并行的双线结构,四是由传统的作业与反馈到对知识的规律性把握的微项目化学习。“学历案”充分体现了对教与学规律的尊重,体现了对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对知识认知结构的尊重,较好落实了课程育人、学科育人的目标。
  为了让“学历案”发挥其作用,更好地落实素养导向、课堂育人的新思路,我们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构建了“三以三学双思型”新课堂模式。“三以三学双思型”课堂是尊重教育思想在课堂上的具体体现,也是青云双语学校“双新”背景下育人课堂模式的提升与凝练。提升之后的课堂弱化模式,强化了师生的课堂创新意识,强调了育人个性和个性育人,充分体现“尊重规律求真、尊重个性育人”的教育理念。
  青云评价助力美好。在尊重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前提下,学校创造性地进行三级多元评价。
  第一级是管理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注重行成性评价。关注课程开发与课堂管理的科学有效,强调学校管理的开放有序,强调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与品质的双重获得。
  第二级是教师评价。用评价鼓励教师在专科专业化的基础上学习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和生活技能,具备开发课程和实施课程的能力、具备联通知识与生活的能力、具备研究和指导学生研究课题的能力、具备撰写研究心得和研究报告的能力。
  第三级是学生评价。采用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发展,从初一到初三,从三星到五星,在评价中让学生有期待、有希望、有奔头。
  在青云,评价从来不是为管理而设,是为鼓励为发展而来,这样评价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文化的最终目的是建立良好的教育生态。经过青云人的共同努力,现在的青云已经呈现出“学生学习重品质、教师教书重育人”的可喜局面,推动学校从“教学”走向“教育”的康庄大道。
   (作者单位:安丘市青云双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