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术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今年以来,高密市姜庄镇按照从严从实的总基调和“稳中求进、稳中快进”的工作节奏,坚持以理论宣讲指导实践,在学思践悟中“尝真理”、在实干担当中“写真章”、在乡村振兴中“见真效”,以更明确的方向、更有力的举措、更温暖的服务建设“魅力姜庄”。
坚持以“产业振兴”为根本 探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始终将大田托管服务作为唱响强产业、促增收的主旋律,持续创品牌、强增收、助发展,稳步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目前全镇实现托管面积3万余亩,带动6700多户群众参与。姜庄镇获评山东省第三批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镇。引进潍柴雷沃·易田现代农业1700亩示范田项目,填补了我镇缺少品牌农业、缺少农业龙头的空白。项目落地后可节约30%种植成本,村集体年增收70余万元、村民增收30余万元,将打造成为乡村振兴数字农业齐鲁样板。
坚持以“人才振兴”为抓手 高精尖能人效应充分发挥
持续放大北邻高铁、南邻高速的区位优势和化工园载体优势,积极与青岛各高校、重大工程项目、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开展经济技术交流和人员往来,先后组织9次“校企合作”座谈会,孚日宣威李少香教授成功申报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通过三金精铸引进的韩国教授周新全博士已成功申报国家级人才工程,孚日新能源谢传欣教授正在申报鸢都产业领军人才。同时全力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目前已与山东大学、长春工业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实验室,申报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3人,新引进博士生8人。
坚持以“生态振兴”为重点 安居乐业美丽家园加快建设
完成村庄规划分类,全域落实道路硬化、污水治理,63个村实现“户户通”,42个村完成污水治理并全部稳定运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6.4%,秸秆综合利用率达100%,全镇基本实现“应绿尽绿”,全力提升“高密北大门”良好形象。抓住宅基地制度改革机遇,实施建立联审机制、设立“一窗式”受理窗口等实际举措,摸索出一套可复制、可借鉴的完整办证流程,打通农村规划建房“最后一公里”。7月5日,我镇签发了全省第一张农村翻建房屋《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全省农村宅基地管理与改革专题培训推进会议在我镇现场观摩。
坚持以“文化振兴”为方向 非遗艺术崭新气象不断焕发
以“非遗+文明实践”为切入点,积极打造“印象姜庄·问道非遗”新时代文明实践展示带,全镇成立1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63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志愿服务队216支,实名注册志愿者2560人,先后组织各类志愿服务、文体活动、宣讲活动1260余场次。依托昌盛泥塑联合社非遗工坊,促进聂西村等10个村、20多家企业实现区域整体发展,带动120多名泥塑艺人参与泥塑生产加工,引领5000多名群众从事非遗产品生产研发,每年可加工“泥叫虎”40万个,销售收入过千万元。聂家庄村被评为山东省乡村文化建设样板村,聂西村入选全国2023“和美乡村百佳范例”,高密市昌盛泥塑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非遗工坊被评为2022年国家级“非遗工坊典型案例”、第三批潍坊市级非遗工坊,聂家庄泥塑被评为山东省乡村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
坚持以“组织振兴”为基础 现代乡村治理机制建立健全
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创新打造“1434”非遗联盟党委发展模式,以姜庄镇非遗联盟党委示范片区为核心,发挥2个非遗示范村带动作用,凝聚起“头雁”书记、乡村共富合伙人、党员干部三支队伍力量,组织N家规模以上企业参与,构建起1+2+N严密组织体系,实现了1+1>2的发展效果。开展“擂台比武”18场,创建五星级村党组织共28个,划分生产网格163处、生活网格322处,选任网格长67名、微网格长443名,“技防村”联通率达100%。
(作者系高密市姜庄镇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