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山东人物》载:“伯益亦作伯翳。传说是东夷族部落首领皋陶之子,或谓嬴姓各族之祖先。相传善于畜牧和狩猎,被帝舜任为虞(古时掌管山林的官),还发明了凿井。后被禹所重用,助禹治水有功。禹本选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早亡,伯益被选为禹的继承人。三年丧后与启争夺王位,被启杀害。亦说推让王位于启,隐于箕山。”
伯益
伯益,历史上确有其人。伯是大的意思,益是人名。李白凤在他的《东夷杂考》中说:“伯益,禹之臣,东夷人也,疑寿光之益为是也。”考古学家王献唐也持此说。战国末期,齐国齐襄王复国以后铸行了一种钱币,币面铭文也有古“益”字四类。有的学者解释为寿光益城所铸。古益邑在今寿光市古城街道古城村,春秋为益邑,故谓益都。既然伯益是东夷族的部落联盟领袖,而山东称益的地名,只有寿光益城。曹魏置益都县故址,称南益都,以别于古城之北益都。高齐时益都县治迁今青州,故城仍称益城村。据此,伯益的故里当在今寿光的古城。
伯益是虞夏时期的一位著名氏族联盟领袖,在历史上曾立下了不朽功勋,与尧、舜、禹、皋陶一样是彪炳千秋的古代英雄。伯益佐舜调驯鸟兽,是我国最早驯化牛马等大牲畜的专家,是调驯和豢养家畜家禽的开山鼻祖。史载伯益又是“井”的发明者,对农田灌溉和人们的生活饮食起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开启了四千年的农业文明。《山海经》传为伯益所作。西汉刘秀《上〈山海经〉表》,东汉王充《论衡·谈天》《吴越春秋》有载。
(资料来源《潍坊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