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后人的那些事

(2024年01月26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翔

  《史记》载:周武王克殷纣,访求夏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於杞(今河南杞县,古称雍丘),以奉夏后氏祀。至“简公春立,楚惠王之四十四年(公元前445年),灭杞”。班固在《汉书·地理志》里也对杞国记述:雍丘,故杞国也,周武王封禹后东楼公。先春秋时徙鲁东北,二十一世简公为楚所灭。
  西周初期所封有一千余国,在周王朝设计的政治体制下大体维持了基本的“共同和平”。杞人被封为“公”,似乎有一段平静安宁的日子。自从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代,周天子的威信渐失,秩序被打破,这也是孔子痛心疾首的礼崩乐坏时代,国与国之间谁的势力强,谁就是大哥。而春秋无义战。
  杞国人因何从河南迁到了鲁国附近,史料里没有给出答案。没有特别的原因怎能远离故土?因此,杞国应该是因为势力弱而被强行驱出了自己的地盘。至于何时东迁、迁到了什么地方,史料里仍然没有记载。只是随后,在《春秋》《左传》里,开始出现杞国人的事迹。孔子曾言:“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也许,孔子真到杞国考察过夏礼。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719年春,莒人伐杞,取牟娄。牟娄之地,西晋历史学家杜预认为是在古诸城西部的娄乡,杞国都城在淳于,就是现在的坊子区杞城村一带。这基本上是可信的。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晋国祁午历说晋国宰辅赵武的功绩时,其中一条就是领众诸侯“城淳于”。等到齐桓公掌齐国,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以霸主的身份,试图恢复周朝的礼制和秩序,同时也维持了小诸侯的存在。
  《管子·大匡》记载,公元前681年,宋伐杞。齐桓公命曹孙宿到宋国劝和勿战。宋不听,仍旧攻打杞国。于是齐桓公筑缘陵城(在昌乐县营丘一带),以安置败亡后的杞人,给战车一百辆,甲士一千人守卫。
  《左传》载,公元前646年春,诸侯城缘陵而迁杞焉。这不知道是杞国第几次迁移了。
  后来,晋国成为五霸之一,中小列国们得向晋进贡,向晋国的权臣献礼,搞好与晋国的关系,从而让自己的国家免受损失并获得好处。在史籍里我们经常看到众多小国,包括杞国,跟在大国后面参与会盟。而杞桓公在鲁成公十八年(公元前573年)把女儿嫁给晋悼公,等于背倚一棵大树。后其女生下儿子为晋平公,终于可以为娘家说上话了,除带领诸侯出力帮助杞国人建城,还向鲁国讨要被侵吞的田地。有一年,晋平公又派臣下到鲁国商量或者强迫鲁国归还强侵的杞田,晋臣偏向鲁国,仅归还了一部分,引起晋平公母亲的不满。
  公元前544年,杞文公到鲁国会盟,《春秋》里对此记述:“杞子来盟”。杞的爵位是“公”,被贬成了“子”,《左传》里给出了解释:“杞文公来盟,书曰‘子’,贱之也。”为什么要“贱”之?只能有一种解释,作为夏后氏的杞国东迁后在土地的规模、民众的构成方面,都不能跟“公”的爵位相符了。根据周王制:公侯田方百里,子男方五十里。那时的杞国,土地应该极为偏狭,可能连五十里都不到。
  《左传》记载,公元前535年,晋人到鲁国要求其归还以前强占的杞田,鲁当权者只好以成地(大约在泰安市宁阳县)予杞。
  在山东新泰曾出土一批杞国铜器,簋的铭文内容是:“杞伯每亡作邾曹宝簋,子子孙孙永宝用享。”杞伯每亡,即杞国国君;邾曹即邾国之女嫁于杞伯每亡为妻者。1966年秋,又在滕州市木石镇一带出土杞伯鼎一件,铭文内容与杞伯簋铭文基本相同。根据出土文物,有人推断杞国封地应该在新泰一带,而滕州则是古小邾国居地,杞伯鼎是杞伯献给岳丈的。
  司马迁在《史记》里说过“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杞人从河南杞县迁到山东后,近邻们都不算太友好,杞国经常遭到周围小国的侵伐,土地被夺去,可能不得不到处迁徙,像游民一样流浪,因此杞国的封地一直在变换,艰难保国或保族,然后慢慢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也许“杞人忧天”不是一个讽刺性的典故,而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