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炳辉
走进高密市清爱文化园,乐善好施、宅心仁厚、孝悌为本、清廉爱民等家风故事,受到了参观者的关注和称赞。
以刘统勋、刘墉为代表的刘氏宗族,明朝初年由徐州府砀山县大刘村迁至逄戈庄(今属高密市),清朝中期,产生了10位进士、27位举人,三品以上官员8人。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被称为父子同“宰”的刘统勋、刘墉父子。
刘统勋,字延清,历任内阁学士、刑部侍郎、吏部尚书等职,一生勇于任事,直言敢谏。他要求高层的官员带头树立清风正气,成为表率;其次是对贪腐官员严惩不贷,杀罚流放,按律而行。乾隆评价他“神敏刚劲,终身不失其正”。
乾隆六年(1741年),刘统勋被晋升为都察院左都御史,负责监察朝廷官员的言行。不久后刘统勋向皇帝上疏,参奏大学士张廷玉和尚书讷亲,称大学士张廷玉历经三朝重用,名望很盛,但晚年实在应当谦谨些,外面对他的责备已经很多。有舆论说现在缙绅望族里,张、姚两姓占据一半,他们互相通婚,为官举荐时互相包庇。又称,尚书讷亲管辖吏部和户部,部中议论大事,讷亲说什么别人必须执行,完全没有心存谦诚、集思广益。两个奏章呈上后,乾隆答复道:朕认为张廷玉和讷亲如果不是擅作威福,刘统勋必不敢上这样的奏章。大臣责任重大,原本就不能避免别人的指责,听到别人指出缺点应当高兴,这是古人所崇尚的,如果心存不快或嫌怨,那就没有大臣的气度了。随后乾隆将刘统勋直言敢谏的奏疏公开给众臣看,刘统勋由此名闻朝野。
刘统勋的一位老友之子出任湖北巡抚,为寻求刘统勋对其子在日后给予关照,老友特派仆人登门馈送黄金千两。面对世交故友送来的黄金,刘统勋心中十分清楚:这是有求于我。按说他可以一口拒绝,但为了给老朋友留个面子,他思索再三,最后唤老友的仆人来见,正颜厉色地说:“汝主以世谊通问候,其名甚正。然余承乏政府,尚不需此,汝可归告汝主,赠诸故旧之贫窭者可也。”仆人听后,深为感动,代主人表示谢意,携金而回。
刘统勋75岁卒于任上,乾隆帝亲自到他在京城的官邸吊唁,见他家中异常寒俭,乾隆帝挥泪叹息,说:刘统勋是“真宰相”,“我失去一位办事得力的重臣”。
刘墉,字崇如,刘统勋的长子,历任陕西按察使、内阁学士、左都御史、吏部尚书等。刘墉与父亲都曾身居高位,同样清正廉明,敢于揭露、弹劾贪腐官员。
任左都御史时,刘墉奉命与和珅审讯山东巡抚国泰的贪纵案。刘墉通过微服私访,掌握了国泰犯罪的大量证据,而和珅却和国泰串通一气。查国库时银子数目不缺,而细心的刘墉发现银色和包装不对。经调查这是国泰借各商号银子来填补国库空缺。刘墉心生一计,通知各商号拿着借条领回银子,使国泰原形毕露,经过严审,将国泰押解回京。和珅和乾隆皇帝百般包庇国泰,刘墉据理力争,终于将国泰绳之以法,由此赢得了“二包公刘青天”的称号。乾隆去世后,刘墉又协助嘉庆铲除和珅集团,立下大功。
刘氏父子之所以能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与其良好的家风传承密不可分。当今,党员干部应以古为镜,廉洁齐家,重视家风建设,使之成为为官从政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