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公友
惊艳绝美,览一馆刺绣奇珍;鉴今溯古,赏半世潍绣风韵。山东手绣博物馆,见证潍绣岁月的沉浮沧桑。
潍城区于河街道的冯家村,本来就是民风淳朴、诗礼传承的文化村,乡村文化建设搞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在这里隐匿着一处低调却不失内涵的博物馆,名字叫山东手绣博物馆。单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是一处收藏展览手工刺绣制品之所。落馆于此,不仅营造了浓厚的文明乡风氛围,同时提升了这一区位的文化优势。在朋友的牵线搭桥下,我慕名前来,参观并拜访了博物馆的主人陈涌先生。
陈先生温文尔雅又彬彬有礼,涵养极高。寻问得知我们是同龄人,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陈先生和潍坊刺绣结缘,纯属机缘巧合。建于1956年的潍坊刺绣厂,技工们用勤劳的双手,曾创造了手工刺绣辉煌的岁月篇章。但因各种缘故,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举步维艰,陷入了进退两难的窘境,手绣工艺濒临失传。2009年,从事服装生意多年的陈先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纵有金山银山,难买文化遗产。几代人传承,“晕针交错,绣出无限美好”的潍绣,凝聚着先人的智慧,不能就此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难舍潍绣情怀的他,义无反顾地把这个“宝贝”揽了下来。
2023年,山东手绣博物馆在陈先生的努力下终于落成,投资150多万元,上下两层500余平方米,一层是珍藏品展示,供人参观;另一层是手工作坊,供观摩交流学习。在展示区,收藏了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部分潍绣精品、绝品。这些展品,技艺高超,做工精细,绣的画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令人叫绝。
冬天的寒风,挡不住刺绣人的热情。在陈先生的陪同下,我在博物馆里一边细细欣赏,一边聆听他如数家珍般地娓娓而谈。
步入展馆,一幅“精益求精”的题词映入眼帘。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杨成武视察工厂时留下的墨宝。寥寥四字,皎如日星,包含着老一代革命家的殷殷期望。
展馆玻璃橱窗内的一套凤冠,震撼到了我。隆起的凤冠头饰,仿佛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琳琅满目的珠宝和细腻的绣花让凤冠显得尤为美丽。凤冠头饰的曲折线条和精妙的雕花,使其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其上镶白色珍珠,尽显雍容华贵之美,令人拍手叫绝。这一套凤冠,让我看到了潍绣高超的技艺和它的文化底蕴。
拥有丰富的刺绣知识,是陈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在一幅手绣的《大明湖新貌》前,他给我介绍道:这幅刺绣的规格是画芯52×46厘米,软线113×68厘米,刺绣针数1196平方厘米×100针。此幅作品1965年由潍坊书法家徐培基先生绘画,联合潍坊刺绣厂老艺人韩朴香等四人一起绣制,刺绣时间大约三个月。作品取景于济南大明湖景区,其中包括历下亭、铁公祠、小沧浪、北极阁、汇波楼、南丰祠、遐园、稼轩祠等建筑和景观,惟妙惟肖,形象逼真。当时创作《大明湖新貌》这幅作品,从图案设计、批线、绣制完工,时间长达半年以上。据当时的绣娘介绍,《大明湖新貌》是当时“顶流”的民间艺术代表性作品,受到国内外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也是山东省手工刺绣的代表作之一。
陈先生还隆重介绍了另一幅作品《兰亭序》。《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代表作。有的书家终生对其不停地临习,足见其在书法界的地位。2009年,陈先生带领绣娘们完成潍绣作品《兰亭序》,整幅作品324个字,为了再现原稿的逼真,手绣保持了文章涂抹部分的原汁原味,总共用100余万针,耗时6个月完成。以针作笔,以线“泼墨”,以潍绣工艺之独特,再现了书法艺术的魅力。眼前作品的艺术造诣,让我想到了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许不够恰当,却是我真实心情的写照。
谙熟潍绣文化历史脉络的陈先生,回到他的办公室后,在铁观音的袅袅茶香中,打开了关于潍绣的话匣子。聊到了刺绣的发展历史,聊到了四大名绣、八大名绣,潍绣独立于鲁绣的自有的特色等。
刺绣起源很早,据《尚书》记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
刺绣,又名针绣,俗称绣花。一提起四大名绣,人们大约知道湘、蜀、粤、苏的名号。要是说八大名绣,就可窥见鲁绣的风采了。而潍坊刺绣作为鲁绣的重要分支,被称为“潍绣”,足以说明它独有的韵味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进一步探究刺绣的起源,发现鲁绣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汉代王充所著的《论衡》中有言:“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从中可见鲁绣的历史。
明末至清朝时期,潍绣发展逐步达到了鼎盛,刺绣艺人在技术上不断学习交流,取长补短,技艺日臻完善,在潍绣粗犷的风格中,逐渐泛灧着南绣的细腻风采。被称为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在《潍县竹枝词》中便有“罗绮成箱绣作堆,春衫窄袖好新裁”“迎婚娶妇好张罗,彩轿红灯锦绣拖”的诗句,生动描写出了当时妇女的穿戴,说明潍坊刺绣从实用普及到雅俗审美,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发展,百姓用刺绣图案表达对美的追求和情感,把刺绣融入到日常生活。
清末至民国时期,潍县刺绣行业日渐兴隆。那时老潍县的绣工遍及四乡,刺绣业盛极一时,在绣工的飞针走线中,传承演绎着这一流传千年的精致与美。《潍县志稿》记有:“……嗣后技艺日精,凡围屏、喜帐、戏衣等皆能绣制,其优美或过于南绣。自清末至今,县中以营绣货致富者不下数十家。”潍县当时的“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之说享誉北方。
潍绣源于日常生活,既美观又实用,十分接地气。陈先生说,潍绣以日用纺织物为主,取材广泛,构图简练、朴实、匀称,有较强的装饰性、实用性和经济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许多自然界的景物,皆可成为刺绣纹样。现代电脑技术的参与,使传统潍绣这棵千年古树长出了新枝。如今可以采用新技术,按照实有的原图,清晰准确地把构图印在绣布上。
电脑刺绣的产品虽得到了普及和发展,却永远无法代替手工刺绣所表现出的鲜活和灵动。手绣可寄情于物,做到心物合一。那种鲜活和灵动,交织着绣工一丝一线、飞针走花的情感,是心的延伸,是感情的升华。陈先生深有体会地说,手绣如同书法、绘画一样,能修身养性,使人定慧、正心。
陈先生自豪地说,与潍绣结识,是缘分,也是福分。京剧大师梅兰芳,走遍了很多地方,最后就指定潍绣作戏服。还有程砚秋、尚小云等,都曾订制或购买过潍绣戏装。2006年,潍坊刺绣入选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铁观音扑鼻的茶香中,从陈先生引经据典的谈吐中,我看到了一个潍绣艺人透出的自信和对传统文化深厚的情感。他已视潍绣为生命,视潍绣的承继为使命。
在发展的道路上,变革创新,与时俱进,打造博物馆,是陈先生的宏愿。陈先生说,他将本着继承发扬传统工艺的原则,适用高科技元素,不断提高潍绣的影响力。
在山东手绣博物馆的二楼,我看到了影视演员陈宝国来此订制的系列演出专用服装。陈先生说,自己的服装公司与手工刺绣相结合,制作的演出服别具一格,得到了许多艺术工作者的喜爱和充分肯定。另外,陈先生还设立了大学生孵化影视服装基地,鼓励他们大胆创新,拓展思路,设计制作民俗服装、古装、民国服装及现代服装,以符合影视、戏剧、舞台的不同需求。
好茶的陈先生说,一片树叶,讲述着茶的故事,他要用一根绣花针,演绎出潍绣的梦想。茶与潍绣,细细品味起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要与潍绣一起,见证潍坊中国画都、金石之都、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东亚文化之都的多元文化并举的繁荣盛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飞针走线,绣出人生璀璨;心灵手巧,绘出今古风尚。历史悠久的潍坊,文脉绵延赓续。遗落在岁月里的潍绣的种子,在陈先生等一批有责任有担当的“潍绣人”的悉心照料下,必定会生根、发芽、开花,结出光彩夺目的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