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作为国际和平城市的艺术阐释——

三部小说 三段历史

(2024年01月26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齐英华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创新提出与鲜活践行,都赋予潍坊获评“国际和平城市”的深刻历史背景与现实基础。2021年2月3日的欢呼声已然成为铿锵有力的时代回响,站在三周年的时间节点,读马道远历时25年创作完成的“和平城市三部曲”(《乐道院集中营》《坊子小镇》《烟》),一幅从乐道院集中营旧址、坊茨小镇旧址、大英烟公司旧址等富含和平元素的近现代历史文化遗产出发,经过沉淀的近代历史长卷徐徐展开。小说为探寻潍坊作为国际和平城市提供新的视角,让潍坊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更加懂得和平的深刻意义,让和平之光照耀每一寸土地,让和平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人心中。
  历史失去记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太多的历史苦难,需要得到沉痛的反思。《乐道院集中营》是国内第一部反映二战期间侵华日军关押盟国侨民的集中营生活的长篇小说,深刻揭示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和平终将取代战争的重大主题,是一部让我们记住历史的书;《坊子小镇》涉及德国入侵、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日本入侵、国共内战,对坊茨小镇那段屈辱又悲凉的历史进行了略显忧郁的还原;《烟》则让人置身于潍县廿里堡小镇,被裹挟进中原大战前夕的波诡云谲之中。
  “和平城市三部曲”更像是历史推进的有机整体。1998年秋季的一个雨天,作者马道远第二遍读《四世同堂》时,被最后一节的一句话击中:“几个月以前,富善先生给弄到山东潍县的集中营里去了。”他开始调查走访,到1999年时已掌握潍县集中营相当多的资料,有了写长篇小说的想法。乐道院是天堂,集中营是地狱,日本人把天堂和地狱叠加在一起,小说《乐道院集中营》便有了语言的张力。2004年11月22日,《潍坊晚报》刊发记者巩建国一组坊茨小镇的照片,像钉子一样锲入马道远心里,他当天下午坐公交到坊子,站在路基上看着伸向天际的铁轨,历史的烟尘扑面而来。他找到每张照片的拍摄地,借助拍摄者的视角观察坊子,把坊子的过去、现在、未来融合在一起,但因当时正在写作《乐道院集中营》,尚无暇顾及坊子,但也就是在那刻,他决定写作一部有关坊子的小说。《坊子小镇》完成第一稿时,他又有了创作《烟》的计划,因为在写作前两部时做了大量功课,只需再了解世界烟草史、中国烟草史、潍县烟草史即可。
  三部小说三个地点,看似独立又相互关联,一条胶济铁路将三点串成一线。《乐道院集中营》内外,形形色色的人等与潍县和两个小镇都有关联;《坊子小镇》里有来往的烟草生意人,刘孝恭是文华中学毕业生,刘虞生诞生在乐道院医院;《烟》中,英美烟公司在坊子试种烤烟成功,屈蓉初曾在乐道院读书,陈静楠曾是齐鲁大学的学生……
  有评论者称《乐道院集中营》是一本“太像史书的小说,太像小说的史书”,其实这是“和平城市三部曲”的共同特点——真实历史与现实生活巧妙结合。小说中的中原大战、中德签订《胶澳租借条约》、护国讨袁等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坊子一至六马路、廿里堡车站街、虞河、白狼(浪)河、张面河等街道、河流延续至今,潍安官道、潍安汽车路、万年桥等都真实存在过,对潍县县城、潍县城的描写还原了它们真实的样子,而对乐道院集中营真实地描写,构成了人类伤痛的记忆。作者记录当代潍坊人对历史的思考,表达当代潍坊人对历史的敬畏。
  “和平城市三部曲”受戏剧影响较大,叙事结构带有欧洲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的烙印。三一律又称三整一律,规定剧本情节、地点、时间三者必须完整一致,即每剧限于单一的故事情节,事件发生在一个地点并于一天内完成,也就是所谓的“一个事件、一个整天、一个地点”。
  《乐道院集中营》吸收了三一律的精髓,但并非生硬照搬,它每一章的情节相对集中,但并非单一;地点相对固定,但并非不能变动;时间相对紧凑,但并非严格限制为一天。《坊子小镇》五章分别发生在1898年、1905年、1920年、1938年、1947年,时间跨度49年,作者巧妙地从“空气快要燃烧了,远远近近的树木似乎也在无奈地忍受着酷暑的煎熬”——一个酷暑天开始,完成秋季、冬季、春季再到夏季的轮回,避免阅读的疏离感,而作者更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气候条件下,走遍坊子大街小巷,对自然景观进行了精准的描写。《烟》的时间设定为1930年元宵节后到8月17日,那段时间的廿里堡波诡云谲,矛盾冲突激烈、复杂,这样的叙事方式除了便于编织戏剧冲突,更是对那段历史的尊敬。
  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说过,小说无论怎么写和写什么,最终打拼的是人物形象。“和平城市三部曲”取材于晚清民国史,作者希望通过研究这段历史,知道新中国是如何从血泊中站起来的,是如何从屈辱中走出来的。执著于对战争与和平的理性思索,执著于对人类命运的深层探究,作者将目光投向更深层的渊薮,指向比宇宙还要浩瀚的人的心灵世界,直逼人性深处,探索生命之终极。这是三部小说共同的特点,也是作者的极致追求。
  一介平民张稼生贯穿《乐道院集中营》全书,内心对日本人充满仇恨,却还要在日本人的统治下生存,其处境和内心世界是极其矛盾的,对这一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中国人民对战争的憎恶及渴望和平的迫切心情。刘世达是贯穿《坊子小镇》的中心人物,他复杂而特殊,具有大丈夫的生命品格,却无法用善或恶、美或丑、好或坏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他有秀才的知识分子身份,爱读《天演论》,后来成了中国人与德国人合作开拓坊子的代表。他就像一棵大树,枝枝叶叶都因他而展开,而且疏密有致,前呼后应,有条不紊。《烟》的男主人公、民族资本家文澄怀,年轻时意气风发,想实业救国,与外国人一争高下,但终因生活在英美烟公司和军阀的夹缝中,苦苦挣扎又屡屡碰壁。
  小说总要让人看到光亮和希望,高景之、刘虞生、陶明礼经历不同、性格各异,但都是坚定的共产党人,他们善良、正直,闪耀着青春的光芒、信仰的力量,已经改变并持续改变着中国的走向。正如陶明礼所说的:“中国的希望应该在那些信奉《共产党宣言》的人们身上。不管以后面对怎样的艰难困苦,我都准备按照《共产党宣言》所指定的道路走下去。”
  和平是一种理念,和平的种子只有播撒在广大民众的心间,才能孕育出无数祈愿和平的希望和守护的力量。文学的《乐道院集中营》《坊子小镇》《烟》属于文学世界,地域的《乐道院集中营》《坊子小镇》《烟》属于中国潍坊,他们将共同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