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静
1987年4月27日,时任《读书》杂志编辑的扬之水在日记中写道:“在文物出版社服务部购得《明式家具珍赏》(一百二十元)。为购这一册书,与志仁不知道磨过多少次嘴皮子。”志仁是扬之水的丈夫,当时在商务部门工作。根据可查资料,1987年北京工人工资大概为220元每月,扬之水所在的三联出版社可能有补贴,会比220元高一些,但估计高不了太多。花一个月工资的近一半买一本书,这书确实不便宜。
36年后的现在,我们随时可以从网上买到王世襄的这本《明式家具珍赏》,价格为180元。2023年北京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18万元,折合每个月6817元,这本书占月收入不到3%。数据就像棱镜,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不同的现实。相比之下可以得出,书的价格比之前更加便宜了,使得图书逐渐成为大众的消费文化,这将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有利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科技的创新。每个人都渴望拥有美好的未来,而只有装满知识与智慧的灵魂,才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生活。
扬之水是我国名物研究的大家。在《读书》杂志工作期间,她将工作和生活的日常记录了下来,最终形成了这套《<读书>十年》。从1986年到1996年,十年的字里行间,是她关于人生的种种思考,也是时代变迁的缩影。起初读这套书,就像在巨大的书籍库里寻宝。扬之水的日常除了工作就是买书,几乎日日不断,绒线胡同、王府井新华书店、中华书局,都是她经常去的地方。所读书籍类型也包罗万象,从哲学到文学到社会到宗教再到学术研究,涵盖中外贯穿东西。读书的时候,总忍不住遐想,扬之水家的书架得多大,家里的书摞得得有多高。扬之水买书多,读书也快,几乎是见缝插针。她在日记里写道,出差的时候为了打发时间,决定带几本书,然而临行前也迟迟定不下带哪几本,最后竟然带了一本巨厚的毕加索画集,等到了目的地就送朋友了。读到这里想起自己也曾做过这样的“蠢事”,这一刻,与扬之水仿佛同在一列奔驰的火车上,四目相顾,忍俊不禁。
等粗读完一遍,回过头再细细读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就慢慢觉察出藏在文字背后的时代印记了。作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扬之水也关心时局、关心政治,每遇不平之事,常感焦虑。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某次她在焦虑中问志仁自己能做些什么呢?志仁回答:“我对中国前途充满信心,五十年之内,中国一定能够成为世界强国。”扬之水问根据,志仁回答得很简短:“规律嘛!”
这段对话以扬之水写下的“让历史证明罢”告终。如今,50年的时间还没到来,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势不可阻挡,历史真的证明了“规律”的客观必然性。我们常说,读书增智,智慧如果不能用来认识现实、指导实践,那就是“纸面上”的智慧。今天,我们时常会被一些“远见卓识”所震撼,有些看来甚至有些哗众取宠。可探其本质,如果符合事物发展规律,说不定就是遥遥领先的预言。物质生活可能会被现实所禁锢,但智慧是无垠的,是可以随着文字穿梭于时空之间的。如果对现实产生了迷茫,不妨坐下来读读书,借助古往今来的经验,去思考时代洪流下个人的抉择。
《<读书>十年》是值得反复研读的书。我经常随时摸起一本,任意翻看就是一个下午。有时候看完历史类的大部头,再看这本,常常会有不同的感受。书不在厚薄,能让人读了有所收获,就是一本好书。生活允许我们做梦,那就枕着书,去梦一场光怪陆离的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