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全勇
农家书屋作为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力量,承担着乡村文化传播、引领民风、涵养心灵、富足精神、培育文化人才的重要功能,为满足乡村文化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新时代新征程,建强、管好、用活农家书屋,让农家书屋更好地丰富百姓“精神粮仓”,更好地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 建强农家书屋 为乡村文化振兴强根基 ●
建强农家书屋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利益的重要举措,对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有着重要意义。建强农家书屋,应按照为“民”而建的原则,精心选址、专业设计、科学配置资源,满足乡村群众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一是精心选址。农家书屋建设选址需要综合考虑农村地区的地理位置、人口密度、生活风貌、文化需求等因素,选取靠近农村社区、人流量较大、空气清新的场所建设。比如,文化广场、村庄会议室等。二是专业设计。农家书屋设计应充分体现当地的文化意蕴,设计出风格独特、空间布局合理、人性化的特色建筑。三是科学配置资源。书籍资源配置上,应结合农村实际、农民需求配置图书,重点配置有关科学种植、智慧农业、农民致富等方面的书籍。同时,建立图书资源更新机制,将农家书屋纳为当地公共图书馆“分馆”,实现区域阅读资源有效整合。另外,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向农家书屋捐书,形成多元主体共建共享发展模式。
● 管好农家书屋 为乡村文化振兴注活力 ●
建好农家书屋是前提,管理好农家书屋是关键。如何“管好”农家书屋,让农家书屋成为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平台,成为农民增收致富、丰富文化生活的“良师益友”?一是明确主体,加强管理。加强农家书屋管理,首先要明确农家书屋的资产管理主体,并进行资产登记,以防资产流失。同时,根据村民劳作时间和季节变化,规范日常开放制度、图书借阅管理制度、日常维护制度、专项检查制度等,实现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二是配齐配强管理员队伍。农家书屋工作开展得好不好,关键要看管理人员强不强。在配强管理人员方面,首先要积极调动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在此基础上,聘请一些有威望并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党员、退休教师等充当书屋的管理员。同时,加强对管理人员培训,通过集中培训,提高管理员自身文化水平和农家书屋管理能力。三是加大宣传,提升农家书屋使用率。通过广播、微信群、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对农家书屋进行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农家书屋的运营时间和借阅方式,提升群众对农家书屋认知度,提高农家书屋的使用率。另外,结合地方实际,开展知识竞答、文化比拼、学习交流等内容丰富的读书活动,特别是针对学生提供学习场所,组织开展课后阅读和作业交流活动,吸引更多的人走进书屋,形成区域性的借阅氛围,提升农家书屋使用效率。
● 用活农家书屋 为乡村文化振兴赋新能 ●
如何“用活”农家书屋,让农民群众“富口袋”又“富脑袋”,已成为农家书屋发展的重要课题。一是创新模式,为农家书屋赋新能。积极探索“农家书屋+”模式,延伸农家书屋服务效能。将农家书屋与基层党建、志愿服务、实践阵地、课后服务等内容相结合,实现文化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衔接,让村民切实享受到文化惠农的成果。同时,整合资源,实现文化资源串联“合力”。将农家书屋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红色教育基地、村级办公活动场所、党员活动室、农村远程教育室等场所融合共建。通过吸纳社会资源、引导社会公益组织常态化入驻等方式实现资金、场地、队伍、活动等各方面资源的全面融合,形成“阅读空间更加宽敞、设施设备更加齐全、服务内容更加丰富”的新局面。二是数字赋能,为农家书屋添动能。利用大数据信息平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书屋活动,让农家书屋“活”起来。在线下,充分调动广大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邀请村里乡贤用身边的典型事迹教育大家,引导村民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聘请当地农技专家、致富能手利用农家书屋的图书资源,与农民群众面对面解答咨询,交流农业生产经验。在线上,村民通过网络电视、学习强国、智能APP等,及时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了解最新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知识,让“小书屋”成为村民增长知识、学习技能的“大讲堂”。三是丰富活动,为农家书屋添活力。充分发挥农家书屋阵地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品读经典故事,阅读红色书籍,让农家书屋成为人民群众的“红色加油站”。利用农家书屋平台,通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进万家、文艺志愿服务等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作者单位:寒亭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