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优秀传统文化 培根铸魂立德树人

(2024年03月23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树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完全应该也有能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以便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借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立德树人。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
  爱国历来被看作是一种“大节”。中国人民历来崇尚气节,注重情操。爱国主义思想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观,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孕育了无数仁人志士,如“北海牧羊”的苏武、“精忠报国”的岳飞、“虎门销烟”的林则徐等。这些仁人志士至今受到人们的称颂,是因为他们具有舍己为国的高尚精神。广大教育工作者应通过讴歌爱国志士和他们感人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从而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 ◆-
  中国人历来把“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作为价值坐标。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为历代所颂扬。我们可以把“先忧后乐”作为青少年的格言和道德准则,并注入新时代集体主义的新内容,以此作为激励中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心助人、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严于律己教育相结合 ◆-
  早在两千多年前,曾子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同时古人又倡导“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这都说明古代思想家已经具备了勇于自我批评、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又如“不贪为宝”“暮夜却金”等典故表明了古人非常重视道德品质修养,把不贪作为人生的珍宝,这对教育、引导中学生严于律己,加强道德修养,自觉抵制、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作用。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孝亲敬老教育相结合 ◆-
  古人所讲的“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在家庭生活中,“仁爱”以“孝悌”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从而形成一种浓厚的家庭亲情,进而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如果学生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和教育自己的师长都不尊敬,又怎么能爱他人、爱社会、爱人民、爱祖国呢?因此,我们必须以此来教育学生,在家庭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在学校要尊敬师长,尊重每一位职工;在社会要敬老爱幼,助人为乐。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文明礼仪教育相结合 ◆-
  我国人民历来注重文明和礼貌。“与人为善”“平易近人”“推心置腹”等成语即说明了人要以善良、谦让、诚恳、宽容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举案齐眉”“让枣推梨”“千里送鹅毛”等典故,分别说明了夫妻、长幼、朋友等各方面的具体礼貌原则。上述成语、典故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好教材。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原则,突出文明行为的训练和养成,如语言文明、礼貌待人、尊敬师长、遵守社会公德等。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 ◆-
  古人是非常重视立志成才的,并倡导自强不息、持之以恒的教育原则。如大禹为根除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屈原为挽救楚国的危难而“上下求索”,还有“磨杵成针”“悬梁刺股”“羲之墨池”等故事,表现了古人有一股为实现理想而甘愿吃苦耐劳矢志不渝的决心和恒心,这无疑是我们民族精神中的精华,对教育中学生立志成才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教育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强党对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借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立德树人,要紧密联系中小学实际,深化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切实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统筹用好各类教育资源,大力提升思政课育人质量,教育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从小听党话、永远跟党走,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昌乐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