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速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滨海区引领新医药新材料产业“破圈”发展

(2024年06月30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讯员 袁明国 于飞
  仲夏时节,在滨海区化工产业园区,一批新医药、新材料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
  “我们正在建设的硝酸和硝酸钾项目计划10月份投产,硝酸钾不仅是农业种植不可或缺的肥料。同时,作为一种储能介质还将大规模应用于储能项目,可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形成具有滨海特色和优势、带动力强的支柱产业。”日前,天隅新材料总经理孙跃明说。
  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近年来,滨海区以鲁北环渤海湾高端石化产业基地建设为契机,以创新驱动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着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新医药、新材料产业园,不断厚植产业基础,集聚发展优势。
  在刚建成投产的山东京新药业医药健康全产业链生产基地项目现场,山东京新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志斌告诉笔者,该项目主要生产奎诺酮类抑菌剂,心脑血管类、精神神经类原料药以及高端中间体,将加速推动滨海区新医药产业集聚。同时,与京新药业项目相邻的山东万盛新材料有限公司功能性新材料一体化项目已于4月份试生产,该项目致力于打造全国最大的有机磷阻燃剂生产基地。
  立足新医药、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滨海区围绕做大规模、做优结构、提升质效,推动产业结构向“新”而行、能源结构向“绿”转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竞争力和持久动力。
  依托新和成、国邦医药、京新药业等龙头药企,滨海区形成了产品门类较为齐全、上下游衔接、互补互供的产业体系,研发出一批国内国际领先的先进技术成果,有力促成一批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项目。依托药物中间体生产研发和基础原药优势,滨海区推进产业链向下游延伸,打造从基础原料、中间原料、合成材料、辅料助剂到终端制剂的完整产业链条;依托石化、盐化等多元化原料来源,培强做大高性能树脂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新型阻燃材料、新能源材料等产业链条。
  凭借一个个“核心密码”,滨海区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引擎带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的新优势。目前,在滨海区已有的弘润石化、新和成、海化集团、国邦药业、京新药业、万盛新材料等龙头企业中,营收过百亿元的企业有4家,10亿元到100亿元的企业有9家;拥有化工及新材料、新医药产品800余种。其中,蛋氨酸等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合成碱、溴系阻燃剂等2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覆盆子酮、氟苯尼考等41种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球前三,乙腈、高氯化聚乙烯等12种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三,为全力打造中国药谷、高端新材料产业基地夯实了“底座”。
  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滨海区加快实施企业“育苗扶壮”行动,加大政策扶持和创新投入,加快构建以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主体的梯度培育体系,已涌现出海王化工、天一化学、华辰生物、高信化学等一大批高成长性企业。放眼滨海,广大中小企业勤练内功,锤炼“独门绝技”、手握“拳头产品”、勇当“配套专家”,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
  目前,滨海区已拥有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4家、“小巨人”企业4家、“专精特新”企业71家、“瞪羚”企业18家、“隐形冠军”企业39家、创新型中小企业58家。这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优质中小企业,已成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的力量。
  营商环境既是生产力,更是竞争力。作为创新先行先试的高地,滨海区近年来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要求,一体化推进水、电、气、热等资源优化整合,推动资金、土地等资源要素集约节约、高效利用,一项项暖心服务厚植企业发展沃土,让企业轻装上阵,换来的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无穷活力与动力。
  厚植沃土万木兴,一流的营商环境已成为滨海加速资源汇聚的强大“磁场”。在发展过程中,龙头企业之间、上下游企业之间集聚,项目成链成群,产业之间优势互补,推动对口产业深度合作、融合发展。目前,滨海区30家企业可为80多家企业供应生产所需的50余种基础化学原材料,区内企业产品自给率达20%以上,已构筑起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生生不息的产业生态,蹚出一条“资源集约、产业集中、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的“滨海模式”。
  “当前,滨海区新材料新医药产业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我们坚持高标准,结合新形势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全力推进一流园区建设,用敢作敢为的积极探索精神,努力走出一条新路子,为新材料新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滨海区经济发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江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