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产业硬实力

——学习贯彻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精神述评之一

(2024年06月30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尹莉莉
  “潍柴智能数字化工厂全线达产,第15000台下线!”6月12日上午,在山东省重大项目潍柴全新一代发动机数字化产业园里,一台披红挂彩的WP7H发动机在潍柴高端发动机数字化工厂的车间里走下生产线,即将发往整车客户。
  作为山东省制造业头部城市,潍坊工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整,制造业总量约占全国的百分之一、全省的十分之一,家底厚、机遇多、后劲足。以潍柴为龙头的潍坊动力产业集群跻身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提出,要锻造产业硬实力,聚焦聚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求实效,以入选全国首批20个制造业新型技改试点城市为契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壮大产业规模,培强做大企业,充分释放数实融合效能,加快建设制造强市。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锻造产业硬实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市,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潍坊基础扎实、优势显著、大有可为。
  我市是全省两个规上工业产值和营收双过万亿城市之一、列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35位。在此高位起点上,我市正以入选全国制造业新型技改试点城市为契机,聚焦“传统、新兴、未来”三个重点,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锻造出既有硬度又有韧性的产业硬支撑,需要什么样的火候和材料?传统产业“提质焕新”、新兴产业“加速裂变”、重点链群“固本提能”、优质企业“量质倍增”,盘点多年来的产业发展路径,潍坊在科创、产业、转型和人才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已然支撑起了产业发展的“硬脊梁”。
  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既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我市强化科技赋能,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链发展,坚持打造体制机制灵活、功能健全完善的创新平台和载体,不断提升科技供给能力。37家国家级、297家省级和1576家市级科技创新平台,初步构建起了与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相适应的科技创新平台架构。澎湃的创新活力,汇聚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动能,高能级创新平台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支撑。
  产业培育壮大,需百倍其功、久久为功。如何打造潍坊产业“航母”?我市既支持潍柴、歌尔、豪迈、弘润等一批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又扶持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高技术、高成长性企业成长为“单项冠军”,还在全省率先提出实施“晨星”小微企业培育工程。
  在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浪潮下,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新引擎。我市以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助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让更好潍坊乘“云”而上。
  今年以来,全市加快工业数转智改,推进新型工业化走深走实,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三次产业深度融合。目前,工业数转智改全域赋能乡镇(街道)行活动覆盖过半。2024年年底前,将实现全市4171家规上工业企业和全部规下工业企业培训“两个全覆盖”。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离不开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教育、科技、人才体系结构。多年来,我市建强产业人才队伍,推动人才培育与产业发展同向发力,推动人才“孔雀潍坊飞”。
  人才“孔雀”何以“潍坊飞”?从4月份举办的“山东大学潍坊日”活动和“才聚潍坊—直通名校”山东大学招聘宣讲会上,从5月份举办的工信部直属高校走进潍坊暨2024中国·潍坊高端人才技术成果交流会上,我们不难发现,工业体系完整和产业集聚优势正是吸引更多人才汇入潍坊的重要因素,产业图谱与人才图谱同频共振,潍坊人才与产业共舞,这是“孔雀潍坊飞”的“核心密码”之一。
  产业布局高水平拓展,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气象不断,新动能澎湃,奠定了潍坊厚实的产业基底,绘就着建设更好潍坊的发展新图景,开拓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