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紫苏香

(2024年11月22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矫发

  “时光荏苒”形容时间过得飞快。“荏苒”原指叫“苏”的植物。南唐《说文系传》记载:“荏,白苏也;桂荏,紫苏也。”《尔雅》中“荏”专指白苏。宋朝后,逐渐用白苏和紫苏取代“荏”字。元代《农桑辑要》记载:“荏,即今白苏子。”《现代汉语词典》中“荏”专指白苏。
  另外“荏”还有其他用法。先秦时期,将大豆称作“菽”或者“荏菽”。“荏”作形容词,有“软弱”之义,如“色厉内荏”。在《诗经》中,有“荏染柔木”之诗,均用来形容植物繁茂旺盛、可资利用的状态,并不是实指某种植物。
  “苏”有白苏和紫苏两种,二者皆长势繁盛,不择地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然毕竟是草,难逃岁岁枯荣之运。它的枯荣兴衰,象征了时光的飞转流逝,所以古人用“荏染”代指“苏”,后写作“荏苒”。
  “苒”同“染”,层林尽“染”,是指草木繁茂的状态。“苏”适应性很强,就像马齿苋见土就活,随意撒种后便可葳蕤一片。《本草纲目》记载:紫苏、白苏,都在二三月份下种,或者往年种子在地里仍可生长。年年自发,年年采收。夏天采摘茎叶,秋天采摘种子。这也是将紫苏称作“荏苒”的另一个原因。
  最初对白苏的印象,是改革开放初,县城开了一家韩国烧烤店。餐桌上船形的竹盘上,铜钱厚的苏子叶鲜嫩翠绿,是韩国烤肉的配菜,再佐以蒜片、辣椒串,风味独特。后到潍坊工作,单位附近一家日本料理店,食盘底部用翠绿肥厚的白苏叶作铺垫。
  对于紫苏,我再熟悉不过了。自家小院竹丛下、池塘边,紫苏丛丛,年年生机勃发。紫苏正面绿色,背面紫色。整个夏天,用它的嫩叶卷食烧烤和炸肉,其味犹香。如果煮螃蟹、炖鲜鱼,放上几枚叶子就可去腥排毒。
  紫苏的种子,颗粒黝黑,圆润如芝麻,主要用来榨油和食用,也和稻米一起煮粥,不只香美,还可美肤。紫苏得名之传说,还与神医华佗有关。某年重阳节,华佗用紫苏叶和紫苏子煮汁,治愈了因食用螃蟹和鱼引发不良反应的病例。紫苏原来没有名字,因其叶呈紫色,人们食用后肚子舒服,事后华佗便命名为“紫舒”。后来人们传来传去,“紫舒”竟变成了“紫苏”。
  紫苏在我国有近2000年的栽培历史,是药食同源植物,浑身是宝。叶叫“苏叶”,是解表除风的要药;茎叫“苏梗”,有理气宽中、止痛安胎的功效;子叫“苏子”,可化痰降气、平喘润肠;全草入药,叫“全苏”,为治疗胃肠型感冒的常用药。
  一棵小植物,竟有大用处。不只蕴藏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凝结着历代医学工作者的心血,在我国中医药历史上,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