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辉
真是“有眼不识金镶玉”!
多年以来,我一直认为,鹊山、华山是济南近郊的两座荒野之山。自从十八岁到济南上大学开始,我断断续续在济南生活了近十年,去了无数次千佛山、大明湖,却从来没有去过鹊山和华山。
不只是我,在济南居住过二三十年的同学和朋友,好多人不知道鹊山与华山。对于今天的济南人来说,这两座小山很不起眼,实在不是有趣和好玩儿的地方。
直到看到赵孟頫画的《鹊华秋色图》。
一
《鹊华秋色图》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幅画意境清旷恬淡,赵孟頫的画笔的确是大家气象,他将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融为一体,画风苍秀简逸。
画中的两座山,以青绿与花青设色,鹊山扁平,华山高耸,形状独特。今天的读画者们用戏谑的说法描述:鹊山像一个大面包,华山像一个冰激凌。仔细端详,还真像。
两座山分布于画的两端,画中间是一片辽阔的泽地和河水,树木疏落,有的树叶已凋零,有的树枝上叶子赤黄相间。画中有几个茅屋,水边有小舟,舟上的渔夫在专注地捕鱼……一片祥和景象。
济南的近郊有九座小山,被称为“齐烟九点”,鹊山、华山都在其中。鹊山,海拔120.8米,传说名医扁鹊曾经在此炼丹而得名,它位于现在的济南市天桥区泺口街道黄河北岸。华山,又叫华不注、金舆山,海拔197米,位于济南市历城区华山街道华山历史文化湿地公园内。
除了两座山的轮廓,我看不出赵孟頫画的是济南。画里的景物,如茅屋、小舟、渔夫、悠闲的羊群,离现代的城市很远很远。我认识的济南是经十路上的车水马龙,是火车站的人头攒动,是山大南路上青春的身影。
或许,七百多年前的济南,曾经有过如此恬淡温柔的模样?又或者,赵孟頫只是画出了自己心中的美好?
公元1295年的冬天,赵孟頫画了这幅《鹊华秋色图》,送给他的朋友周密。他在画上题了几行字:“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来归,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氏,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曰鹊华秋色云。”
要读懂这幅画,我们首先要读懂赵孟頫和他的朋友,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
二
赵孟頫姓“赵”。
姓赵有什么特别吗?
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阿Q正传》中,借赵老太爷的口说阿Q:“你也配姓赵?”由此可见,“赵”是一个特别的姓。它的特别,不只是对于后世的影响,在七百多年前赵孟頫生活的时代,“赵”姓尤其特别。
宋太祖赵匡胤在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上皇位,建立了宋朝。从北宋到南宋,时间长达319年。赵家一族统治天下的时间,比李家的唐朝、朱家的明朝、爱新觉罗家的清朝都要长。
而赵孟頫,是货真价实的皇族,算起来,他是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赵匡胤有一个儿子叫赵德芳,被封为秦王,赵孟頫是秦王一脉。他的五世祖为秀安僖王赵子偁,四世祖为崇王赵伯圭,因宋孝宗赐赵伯圭宅第于湖州,他的后代子孙们便成了湖州人。
赵孟頫就出生于湖州。美中不足的是,他生得晚了一些。
赵孟頫生于1254年。
此时,赫赫扬扬的赵家王朝只剩下最后的25年。
赵孟頫出生时,靖康之耻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由于北方金国的扩张,赵氏子孙们先是由都城东京(现开封)迁到临安(现杭州),建立南宋。1141年,他们与金国达成“绍兴和议”,偏安于秦岭淮河以南。南宋朝廷腐败,而处于漠北草原的蒙古人开始崛起,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征服金国后开始大举入侵南宋。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今北京)。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被蒙古人攻占,南宋的几个大臣文天祥、陆秀夫等带着赵家的小皇帝组成流亡政府,一路南逃,一直退到广东的海上。
1279年农历二月初六,在一个叫崖山的地方,即今天的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南约50公里的崖门镇,宋、元双方在海上决战。宋军大败,10万余人投海殉难,大臣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进了冰冷的大海中,南宋灭亡。
崖山之战那年,赵孟頫25岁。此前,他是天潢贵胄。此后,他是被灭国的皇族。
赵孟頫的祖父、父亲都曾经是南宋的高官,赵孟頫11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督导他的学业。赵孟頫自幼聪敏,读书过目不忘,写字运笔如风。十四岁时,赵孟頫因为其家族世代为官,他也入补官爵,并通过吏部选拔官员的考试,调任真州司户参军。南宋灭亡后,赵孟頫一度蛰居在家。
山河破碎,异族入侵,朝代更迭,对于江南的知识分子来说,心情是复杂的。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放弃了为政府效力的想法,选择不去新朝做官,归隐山林。湖州当时叫吴兴,当地的著名文人中,包括画家、书法家、诗人等,有八个人尤其出色,被称为“吴兴八俊”,其中有钱选、赵孟頫等。
“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说的就是当时江南文人中流行的“隐逸文化”。被誉为“吴兴八俊”之首的钱选曾画过一幅《秋瓜图》,他在上面写道:“写向小窗醒醉目,东陵闲说故秦侯。”前一句说的是借酒浇愁的无奈与放纵,后一句则是满腔的追忆与感叹。
层层的国仇家恨,很多文人无法化解。而赵孟頫,却很快放下了这些,选择在元朝做官。这一选择也让他在当时和后世引起争议。
公元1286年,元朝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隐居于江南的宋朝遗臣,寻访到一二十个人,赵孟頫名列其首,被引荐入宫,觐见元世祖忽必烈。赵孟頫此时32岁,他出身高贵,英俊潇洒,又有才华,忽必烈一见到他,感觉如同神仙中人,非常高兴,把他奉为上宾。
从此,赵孟頫在元朝做官,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赵孟頫外出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他在济南工作了几年,元世祖去世后,赵孟頫暂时辞掉官职,回到老家吴兴。吴兴的朋友中有一个叫周密的人,字公谨,祖籍山东,他给自己取了个号为“华不注山人”,其实他从小生活在浙江湖州,从来没有回过北方的故乡。赵孟頫说起济南的山水,勾起了周密的思乡之情。1295年的冬天,赵孟頫画了《鹊华秋色图》送给周密。
这一年,周密63岁,他在画中第一次看到了梦里的故乡。
三
赵孟頫活到69岁,他深受朝廷器重,晚年官居一品,声名显赫。据说在他去世之日,白天仍然看书写字,谈笑如常,到黄昏时分,溘然长逝。赵孟頫与他的妻子管道升合葬于德清县千秋乡东衡山。朝廷追封他为魏国公,谥号“文敏”。
宋朝宗室,元朝为官。世人对他毁誉参半,赵孟頫又何尝不明白呢。赵孟頫在63岁时,写了一首《自警》诗:
齿豁头童六十三,
一生事事总堪惭。
惟余笔砚情犹在,
留与人间作笑谈。
其中当然有自谦的成分。高官厚禄也罢,他最看重的还是自己的文章与书画。
赵孟頫博学多才,诗书画印样样精通。他著有《松雪斋文集》《谈录》等书籍。他的书法作品很多,如《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临黄庭经》《四体千字文》等,后世把他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列,称为“楷书四大家”。
明朝人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松雪道人,是赵孟頫的号。他提出“作画贵有古意”“云山为师”“书画本来同”的观点,打开了画坛新的一页。
赵孟頫的家庭生活幸福,他的夫人管道升是有名的才女,聪敏过人,能书善词,绘画精于墨竹、梅、兰,笔意精绝。赵孟頫的儿子赵雍、赵奕都以书画知名。元仁宗曾取管道升的书法,与赵孟頫及其儿子赵雍的书法用玉轴精装,钤上御印藏于秘书监,说:“让后世知道我朝有一家的夫妇父子都善书,这也是奇事啊!”
作为一代宗师,赵孟頫影响了友人高克恭、李衎,以及妻子管道升、儿子赵雍的画艺,他的弟子众多,有唐棣、朱德润、陈琳、商琦、王渊、姚彦卿等,他的外孙王蒙,乃至元末的黄公望、倪瓒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继承发扬了赵孟頫的美学。
《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众多作品中的一朵奇葩。
画最初的主人周密去世之后,这幅画在世间流传。几百年过去,画上有了很多收藏者的印迹。从这些印迹中,我们可以看出《鹊华秋色图》在中国画史上的地位与它的流传轨迹。
画上大大小小的印章和题跋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清朝乾隆皇帝题在引首的“鹊华秋色”四个大字。除此以外,作为一个热衷于在名画上盖章的人,乾隆皇帝还在这幅画上盖上了他的各种章,其中有“神品”“乾隆御览之宝”“古稀天子”“太上皇帝”等。乾隆盖完章之后,他后面的皇帝自然也要刷一遍存在感,如嘉庆皇帝在上面盖了“嘉庆御览之宝”,宣统皇帝盖上了“宣统鉴赏”。
除了皇帝外,这幅画的历代收藏家也在上面有所体现。如明代的收藏家项元汴、明代大画家文徴明的长子文彭,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著名画家董其昌,还有钱溥、杨载、范杼等。
明代文学家、礼部尚书孙承恩曾经撰文称赞赵孟頫:“前代王孙,异时翰学。粹质令仪,高吟大作。绘事拟圣,墨妙入神。文采风流,照映后人。”
赵孟頫是一个富足的人,生前有高官厚禄,有琴瑟和谐的妻子,有素质不凡的子孙,有大批有为的学生,有超人的才华与见识。死后有绵绵不绝的追随者,有千古流芳的名声。翻遍历史,这样幸运的人不多见。
幸会赵孟頫。幸会济南。幸会“鹊华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