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萧萧笔下的婆婆丁

(2024年12月06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牛钟顺

  当我从马萧萧先生长子马向前手中,接过《马萧萧诗歌》上下集时,即刻感受到了先生对家乡的那份深情,眼前也似乎又看到了那随风飘散的婆婆丁,正带着先生的思念飘向远方。这部诗集不仅是对先生诗歌创作的全面展示,更是对先生一生情感与追求的深刻诠释。
  马萧萧,原名马振,1921年4月出生于安丘。他的一生可谓与中国现代文化发展史紧密相连,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繁荣。自20世纪五十年代,先生以笔名“马萧萧”闻名于诗坛。他的诗歌既有对社会历史的深刻洞察,也有对人性光辉的细腻描绘,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人们心田,让人在喧嚣世界中找寻到一片宁静港湾。
  作为一名书法家、画家、学者,先生的艺术造诣同样令人钦佩。他的书法作品笔力遒劲,气韵生动。他的画作则以其独特视角和深邃情感,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的完美融合。
  在先生的职业生涯中,他曾担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党组书记、中国楹联学会会长等职务,其间积极推动我国民间文艺和楹联艺术发展,参与各种文化交流活动,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文化建设事业作出了许多贡献。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艺术家,更是一位文化教育推动者。
  二十多年前,在北京的一次文化活动中,我有幸与先生相遇。尽管我们年龄相差几十岁,但那份对家乡的深情,却让我们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当我向先生提及他以安丘之子名义写的诗歌《婆婆丁》时,先生的眼神中闪烁着对家乡的深深眷恋,随即他轻声吟诵起了那首诗:
  婆婆丁开黄花,
  牟山后里是俺家。
  婆婆丁随风吹,
  五湖四海绕嘎里飞。
  婆婆丁情意真,
  到了哪里都扎根。
  婆婆丁赛黄金,
  忘不了安丘水土养育恩。
  他告诉我,每当看到婆婆丁时,他都会想起家乡的那片土地,想起那些曾经陪伴他度过童年时光的亲人和朋友。那些记忆如同婆婆丁的根,深深扎在他的心底,无法割舍。婆婆丁,这种在田野间随处可见的植物,或许在许多人眼中只是杂草一堆,但在先生眼里,却承载着无尽的乡愁。
  在先生的讲述中,自然界中每一种生命都有其独特意义,它们或绚烂夺目,或平凡质朴,却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诉说着生命的故事。比如家乡田野上这司空见惯的婆婆丁,每当春风拂过便随风摇曳。它的花朵虽小,却能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它的叶子虽薄,却能承受住风雨的洗礼;它的根虽细,却能深深地扎进泥土里,汲取着生命的养分。
  这就是婆婆丁,一种看似平凡却又充满生命力的植物。它在先生笔下,被赋予了绵延的乡愁,焕发出了无穷的魅力。它已不仅是一种自然存在,更是一种情感寄托。它的黄花,如同家乡的阳光,温暖而明亮;它的叶子,如同家乡的土壤,厚重而坚实;它的根,如同家乡的记忆,深远而绵长。
  如今,每当翻阅那部沉甸甸的《马萧萧诗歌》,我总会想起那片片嫩绿的婆婆丁。它们仿佛在风中摇曳,向我诉说那些关于家乡、关于生命、关于追求和梦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