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文
河流上横着几个渡槽。
它们或者联结南北,或者贯通东西,将几段人工挖掘的河完美地衔接起来,成为一条长龙。每年的旱季一来,奔腾翻涌的流水从源头——五莲县境内的墙夼水库出发,然后浩浩荡荡,蜿蜒曲折,一路长长流泻,历经枳沟、贾悦、石桥子、吴家楼等乡镇,滋润了诸城西乡这片广阔的原野之后,直达终点站吴家楼水库。
在这段旅程中,有许许多多的水利工程。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贾悦镇的赵古庄渡槽。
赵古庄渡槽是1958年建成的。当时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初期,从中央到地方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县政府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组织全县的劳力,并发动当地的老弱妇孺,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开沟挖渠。于是,这条纵贯南北的水利大动脉诞生了,赵古庄渡槽也就诞生了。
小时候,渡槽是我走姥娘家的必经之路。它通体长约五十米,宽约三米,桥面中间一米多是露天的。过桥的时候,南来北往的行人只能经左右各不足一米的窄窄的桥面通过,下面就是深达十几米的河床……
渡槽里无水的时候,胆大的人能够勉强通过,有水的时候,槽中水流湍急,晃得人目眩头晕、心惊肉跳。胆小的人更是心中惴惴,不敢行走,往往要蹲下来,慢慢地挪过去……
我也是受到过这样的惊吓的。大约五六岁的时候,父母和我一起去姥娘家,要经过这里,我踌躇不前。最后,我不得不独自走下河堤,蹚水从渡槽下的小河里穿过去。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渡槽渐渐有了深入的了解。首先是理解了它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对农业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后来,个子高了,胆量大了,居然能够轻轻松松经过,甚至于骑自行车在上面行进。 我开始欣赏渡槽了。
有水的日子里,水流脉脉,丝丝缕缕,成群的农村孩子从槽口处跳入,顺着水流来一次酣畅淋漓的漂流,再从槽尾出口处爬上岸来,循环往复,乐此不疲。
渡槽的下面,小河潺潺,春天的时候有无数的鸭子在清浅的水面上畅游;夏季来临,雨水丰沛,滔滔的河水汹涌而来,蔚为壮观;接下来,一汪秋水澄碧,相望于蓝天白云,陶醉了野鸭,乐坏了白鹭……
渡槽,应当算是当地的一道最美的景观的。
后来,随着安五路的建成,我们去姥娘家走亲戚,就改成公路了。与赵古庄渡槽的别离,从此开始。不曾料想,这一别,竟然一下子逾越了三十年之久。
今年端午节刚过,父亲突发奇想,说,听说赵古庄渡槽改造了,究竟是怎么个改造法儿?带着疑问,我与父母一起,驱车北行十里许,来到了渡槽的身旁,一睹这庞大水利工程的伟岸与雄浑。
渡槽跟从前一样,并没有什么修缮的痕迹。钢筋混凝土筑起的结构,贯通南北,在经历了岁月剥蚀之后,依然坚强地挺立着,桥墩还像当年一样挺拔。
六十几载的岁月,想不到它居然还是这样强壮。它曾经忍受过狂风的裹胁,忍受过寒雪的掩埋,忍受过烈日的炙烤,忍受过暴雨的拍打与浸泡。水流压不垮它,鞋履踩不坏它……
岁月流逝间,它默默履行着自己的两个职责——疏浚水流,浇灌沃野;连通南北,方便行人。它的身板因奋斗而愈益精进强壮,它的生命因奉献而愈发灼灼生辉。
赵古庄渡槽,这座古老的水利工程,从岁月的深处款款走来,又走向未来的深处。它如一尊庄严而巍峨的雕像,屹立在人们不屈不挠、筚路蓝缕的精神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