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纺车

(2024年12月06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单立文

  寒冬时节,村里人都在家猫冬。儿时记忆中,冬天空闲了,母亲常领我走娘家,一住十天半月。
  我姥娘家是夏庄的李家官庄,是个积年的老村。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就去世了,外祖母带着小姨、小舅生活。外祖母很能干,冬天也不闲着,总是坐在炕上纺棉花。
  外祖父家里置备有一台纺车。 纺车由锭子、绳轮和手柄组成。纺车头用木头做成,有一根细细长长、圆圆粗粗的铁锭子。
  铁锭子长约1尺2寸,略粗过筷子,像轴承一般用铁片固定在木头上,用结结实实的粗线绳维系,一头连着铁锭子,另一头连着另一部分纺车架。
  纺车架用木架固定,两头分别有四块薄薄的木片匀称地撑起,被细麻绳攀起圆鼓状,中间被木制轴承架连接。
  当右手摇动纺车架柄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就带动纺车头部的细铁锭,摩擦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朝同方向同时旋转。
  俗话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外祖母嫁给外祖父,就是因为外祖父家里有一台纺车,能够自给自足。外祖母心灵手巧,很快就学会了纺棉花。
  生产队秋天把春棉花和秋棉花摘掉卖给国家完成订购任务后,就按人口、按工分值把剩余的籽棉分给社员。
  家家户户用轧花弹花机把棉籽脱粒后,加工成棉絮,由棉絮分片手搓成一根根花筒(俗称花布剂子),最后右手摇纺车,左手捏花布剂子往铁锭上,边续棉边抽花,就是纺棉花,最后在铁锭上一层层地缠出了一个两头尖中间圆的线穗子。
  棉花纺成线,还要经过拐线、浆线、染线、洗线、晾线、络线、走绺、掏综、装机等等诸多工序,才能织成布。再通过染布、裁剪、缝制,才有了衣穿。
  外祖母在家只纺棉花,由棉絮抽出线,村里有专门的织布机织布。
  在外祖母家,我常看到外祖母在煤油灯昏黄的光亮里忙忙碌碌,我就伴着纺车的吱吱嗡嗡声酣然入睡。
  有时半夜醒来,朦胧中觉着灯还在亮着,揉揉眼一看,外祖母还在扯着线穗子不停地纺着。
  从棉絮里往外抽线,就仿佛线是现成的,早就藏在棉条里了。外面的寒风呼呼地刮着,屋内的纺车在不停地转着。
  把棉花纺成线后,找个暖和天,外祖母把纺好的线归拢到一起。经过仔细称重、计算,按重量计算出长度,再按各自需要,研究出经纬线的颜色搭配,想好要织成的条纹,把那些线理顺好,才送去织布。
  那年冬,我考上了重点初中,外祖母专门纺了几穗子羊毛线,让母亲给我打了一件羊毛衣。穿在身上,很是轻暖,羊毛衣就一直伴我考上高中。
  我结婚家里翻盖了新屋,纺车作为杂物,搁置起来。现在,老家成了空巢,纺车仍然安静地待在角落,好像在无声地诉说着时光里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