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衍成:从放牛娃到将军

(2024年12月13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邱昭山

  悠悠胶莱河,壮哉王干坝。
  胶莱河畔的高密市姜庄镇王干坝,在革命战争年代被誉为“高(密)北(部)小莫斯科”,从这里走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密第一个独立营、高密第一支武工队,建立了抗战时期高北第一个党支部、高密最早的民兵组织、高密第一个县级民主政府、胶高第一个县级人民医院。这是一片红色的沃土,孕育了大批革命志士、优秀党员。从放牛娃成长为将军的王衍成,就是其中一员。
  童年时期
  王衍成,1934年9月生于王干坝,家境贫寒。据王衍成的侄子王春良说,其父王衍贵、三叔王衍相都在本村当了民兵,后来参了军。奶奶参加了妇救会。1946年秋,三叔在战斗中牺牲了,新中国成立后被评为烈士。王衍成是他的四叔。
  王春良今年69岁,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期间,逢年过节,他多次到北京看望四叔和四婶。从父辈口中,他听说了很多家史和革命斗争的故事。
  王春良说,四叔王衍成小时候当过放牛郎,给地主放过牛,牵过牲口,挨过打骂。王干坝解放后,他响应党的号召,加入了儿童团。王干坝的一位村民告诉笔者,他曾听村里的老人说,王衍成胆子很大,有一天,当儿童团团长的王衍成听苘湾崖(距王干坝6里地)来王干坝赶集的一个亲戚说,驻扎在那里的“黄皮子”(伪军)都到区上集合了,他就领着十几个儿童团团员,摸进苘湾崖,把“黄皮子”的驻所砸了个稀巴烂。等“黄皮子”回到苘湾崖发现后,气冲冲地来追,王衍成和小伙伴早已成功返回。“黄皮子”追到王干坝村前三百多米的地方,知道王干坝民兵不好惹,就放了几枪,便垂头丧气地回去了。
  笔者于今年5月上旬,同姜庄镇的几位同志去北京某干休所,采访了王衍成的夫人唐秀兰。唐秀兰跟王衍成是一个村的,已86岁,满头银发,思维清晰。她回忆,王衍成打小就干革命,先当儿童团团员,后当儿童团团长,拿着红缨枪,在路口站岗、查路条,还斗地主、分田地。他年纪小、个头小,可那些孩子都听他的。王衍成一家人大多都参加了革命,党号召干什么就干什么。后来,还乡团打回来了,残忍杀害了王衍成的娘,还要杀王衍成,王衍成就跑到村外的坟地里藏身。实在饿得挺不住了,就找机会回村里找吃的。一次,他刚刚回到村里,就被还乡团发现了。还乡团追他,他跑到村南,跳进了一个大湾里,游到大湾中心,再向南边游去。一条大蛇贴着他的身子窜了过去,这时还乡团的枪也响了。王衍成两眼一黑,觉着这下子完了。过了一会儿,还乡团走了,王衍成伸出头一看,水里有一团血迹,原来,还乡团把大蛇打死了。王干坝北临胶莱河,西靠于家沟,村内村外多塘湾。王衍成从小就练就了一身好水性,能从还乡团的枪弹下逃走,也多亏了这一身好水性。
  王春良说,王衍成在潜入大湾、躲过还乡团的枪弹前,还有两次因回村找吃的,差一点儿丢了命。一次,还乡团发现了王衍成,他赶紧逃进村民孙桂芳家,孙桂芳把他藏到顶棚里,所幸没被还乡团搜到。另一次,王衍成在大街上撞上了还乡团,在还乡团还没有反应过来前,他撒开脚丫子飞跑,跑到王春良一个叔伯大爷(堂伯父)家,大爷立马展开一个苫子堆,把王衍成卷进苫子堆里藏了起来。还乡团跑近了,大爷忙把墙上的“苫子头”(用麦草扭成,用于护墙)扯下一截,然后指了指,说王衍成从这里跳墙跑了,等还乡团越墙追远了,才把王衍成从苫子堆里放出来,让他逃走了。
  王衍成在母亲惨遭还乡团杀害后,逃到村外藏身,艰苦生活了半个月,幸被胶高县大队找到,送到平度的一个村子,在那里生活了约三个月,才返回王干坝。此时,解放军第三次解放了高密城。王衍成于1948年10月毅然报名参军,被编入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16师47团2营6连。
  军旅生涯
  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被改编为第三野战军第24军。王衍成先后任该军70师209团2营6连战士、通信员。
  在4月发起的渡江战役中,他所在部队属左翼突击团,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他和战友们一起用小木船和三脚架等简便工具,胜利突破防线,渡过长江。
  据资料记载,在渡江战役中,王衍成所在的班奋勇直插敌军纵深,迂回攻击叶家村,乘胜追击向郎溪溃退之敌,取得了俘虏敌人20余名的战绩。
  之后,王衍成参加了解放舟山群岛、闽北剿匪和修路工程,立下四等功1次。
  1952年9月,王衍成随部队赴朝鲜作战,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70师209团警卫员、209团2营营部军械员及团支部书记、209团2营6连文书及文化教员等职。
  他随部队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满浦后,在敌机昼夜空袭的情况下,黑夜行军,风餐露宿,行进20余天,到达朝鲜东海岸的元山港口,守备海岸阵地。
  1953年1月,王衍成随部队顶寒风、踏冰雪,翻山越岭,经过七昼夜,行程三百余里,开赴平(康)金(化)地区之五圣山主峰阵地,执行防御作战任务,并两次参加小部队突袭活动。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1953年9月,王衍成随部队经过11天长途行军,开赴朝鲜西海岸,进行防御作战,并两次参加剿匪肃特战斗。完成任务后,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
  在朝鲜战场上,王衍成机智勇敢、作战顽强,担负文化教育任务也成绩优良,多次受到上级表扬,并立三等功两次。
  王衍成于195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10月随部队回国。
  王衍成从朝鲜回国后,于1956年2月任北京军区第24军70师209团2营6连排长,1957年任209团司令部军械助理员,后任团政治处干事、股长。1968年8月任北京卫戍区警卫第三师12团2营教导员。1969年9月任警卫第三师政治部干部科科长。1975年6月任警卫第三师坦克团政委。1979年11月任警卫第三师政治部主任。1983年7月自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毕业后,任警卫第三师政委。1985年5月任北京卫戍区副政委。
  任警卫第三师政委和卫戍区副政委期间,他对工作高度负责,注重抓好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多次被评为先进政治工作者。
  王春良说,王衍成从军前,断断续续上过三年学,连初小也没有毕业。但他聪明好学,入伍后,尤其是给首长当通信员、警卫员期间,抓紧一切闲暇时间认字识字,阅读报刊,首长也鼓励他自学,有时看到他被一个不认识的字弄得抓耳挠腮,就乐呵呵地过去教他识读。他在文化学习上进步很快,赴朝作战后期,被提拔担任连部文化教员。
  从朝鲜回国后,王衍成因勤奋学习、表现优异,多次被选送进入院校学习。1981年9月和1986年9月,他还先后被选送就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国防大学。在校期间,王衍成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政治理论和军兵种知识,被评为优秀学员。毕业回到部队后,他结合院校所学,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回望历史的天空,王衍成之所以能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名高级将领,与党组织和部队对他的培养,以及他一贯坚持勤奋学习是分不开的。
  通过业余自学、进修学习,王衍成提高了自身文化素质和军事指挥能力。据资料记载,他曾主持装甲兵步坦协同作战演习1次,主持师攻防协同作战演习2次,参与指挥与沈阳军区联合举行的激光电子对抗演习1次。
  王衍成曾立四等功2次、三等功2次,受嘉奖8次,被评为模范党员6次、好干部4次、先进政治工作者5次。1988年9月,王衍成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
  余话
  王衍成一生多次遇险。除了其童年时期,三次遇到还乡团抓捕三次逃脱外,王衍成的妻弟唐孝山还向笔者讲了他的另一件险事:王衍成在朝鲜山区作战,一天晚上,他爬出防空洞上茅房,正在蹲着的时候,敌人一发炮弹打来,正好打在防空洞上,把防空洞炸塌了。如果不是出去上茅房的话,王衍成就埋在洞里了。
  唐秀兰老人说,王衍成当兵的时候,因年纪小,加上母亲叫还乡团杀了,自己一人过日子,常常吃不上饭,长得又矮又小,可他心眼儿活,勤快。到了朝鲜,他给团长当警卫员时,把团长的生活照顾得很好,团长拿他当家里的孩子,喜欢得不得了,有什么好吃的都想着他。
  记得笔者去年采访姜庄镇刘家口子村的老兵段思明时,提及王衍成,老人回忆,王衍成和他是一个营的,人长得小一些,但小伙儿精神、聪明,1955年在朝鲜被提拔,当了营部军械员,还学会了拉手风琴。
  我问唐秀兰老人:“您是怎么认识王衍成的?”她笑了笑,停顿了一下,仿佛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她说:“俺俩是一个庄的,他东村,俺西村,他当儿童团团长时俺俩就认识,但都不说话。后来,他当兵10年了,回来探家,有人介绍俺俩搞对象,俺同意了。两年后,就结了婚。结了婚,俺就随了军。”
  唐秀兰说,王衍成光顾着工作,家里的事都是自己管。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会儿王衍成在团里当政委,一个礼拜都没顾上回家看看,她自己带着孩子睡帐篷。王衍成不搞特殊,对亲戚、孩子都不照顾,家里人在工作上谁也没沾上他的光。但唐秀兰表示,自己和孩子都支持他的工作。她经常跟孩子说,不要给父亲惹事,不要拖他的后腿。
  1994年8月,王衍成离职休养。不久,应天津作家苏书堂之约,口述了自己的童年经历。1996年9月,苏书堂撰写的长篇儿童小说《灵雨》正式出版,该书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勇敢机智、命运多舛、积极投身革命的儿童团团长王小成的文学形象。王小成的原型即王衍成。
  2011年5月20日,王衍成在北京病逝,享年77岁。
  2024年6月29日,高密市姜庄镇举行了庆“七一”活动暨王干坝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启用仪式。王干坝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包含王衍成故居等多个主题馆和初心广场、红色报告厅、高密县民主政府旧址、中共胶高县委旧址、胶高县和平医院遗址等。此后,党员干部、学生、家长纷纷慕名前往参观学习,王干坝遂成为高密新时期红色教育的集中地和红色文旅的“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