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管宁

(2025年01月10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管宁书院里的管宁像。
◎赵公友 文/图
  去安丘天路采风,途中路过官庄镇。同行的舫子老师告诉我,管宁墓就在这里。东汉末年,管宁名噪一时,享誉魏蜀吴三国。于是我便提议去管宁墓拜谒一下先贤,众人皆然矣,便欣然前往。
  抚今追昔 缅怀先贤
  一生拒不出仕的管宁,其墓位于安丘城南25公里处。管宁墓,2010年被安丘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在挥金河畔有几个毗连的村庄名字都有“管公”二字,有河北管公、河南管公、老管公、小管公等。河北管公以西还有一村叫坡楼,另有“挥金坡”,这一系列地名都与三国名士管宁有关。
  据当地人介绍,管宁墓原先杂草丛生,近几年当地镇政府予以修葺。现存的古墓封土高约3米,以规整的青色条石垒于墓周,墓的东南有三株榆树,不知是何人所植,也可能是飞鸟衔籽,落地生根。巧的是三棵榆树从空中俯瞰,恰似一个“品”字,是不是寓意着管宁传给后人一种高尚美德?烟火四季里,榆树应时茂盛,应时叶落,给了先贤最好的陪伴。墓前立有碑楼,高有四米,青砖青瓦,四角飞檐,浑厚古朴,独具魅力。碑正中的“三国管公幼安之墓”几个字,端庄有力,气韵生动。整个墓碑端庄大方,彰显管公的一身正气,淡泊名利,重义守礼,温良谦恭。
  专心读书 不慕荣华
  据史料记载,管宁生于公元158年,卒于公元241年,字幼安,世称“独行君子”,北海郡朱虚县人,汉末三国时期著名隐士,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的后裔。小时候就听说过“管宁割席”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交友中要坚持原则,择良友为伍的道理。
  管宁虽身世不凡,但家境贫寒。据《三国志》记载,管宁十六岁时丧父,族中兄弟怜其孤贫,遂赠予一些治丧费用,而管宁却“悉辞不受”,以自己的财力为父送终。足见管宁人穷志不短的风骨。
  管宁身长八尺,是一美男,颇受欢迎。成年之后,他与平原人华歆、同县人邴原结伴游学,成为好友,还有一个共同偶像陈寔。当时,管宁、华歆、邴原三人被称为“一龙”,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
  关于管宁与华歆,有两段家喻户晓的故事。《世说新语》记载: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这两个故事,在今天看来虽有些偏颇,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管宁不慕荣华、不贪慕虚荣的优秀品质。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管宁“渊雅高尚,碓然不拔”。
  通儒达识 品德高尚
  东汉末年,社会动乱,改变姓氏之事出现很多。管宁面对社会上出现的姓氏之乱,特别撰写《氏姓论》加以批评。陈寿的《三国志》记载:宁以衰乱之时,世多妄变氏族者,违圣人之制,非礼命姓之意,故著《氏姓论》以原本世系……醇德之所感若此,不亦至乎!
  汉末天下大乱以后,管宁听说辽东太守公孙度在海外推行政令,便前往辽东,拜见公孙度,“讲诗、书,陈俎豆,饰威仪,明礼让”,只谈儒家经典而不语世事,在辽东居住三十余年。表现出一个文人学士特立独行、不与世俗为伍的高风亮节。在辽东期间,公孙三兄弟所赠的服饰器物、资助馈赠,管宁返乡时,全都封好退还给了公孙氏。
  当时,管宁于一山谷中建一简陋的草房居住,与流民们在辽东一起垦田种粮。据《三国志·魏书·管宁传》记载,管宁居处,因宁而成村。有一次,管宁发现邻居的牛跑到自己的地里啃食庄稼,不但没有发怒,还把牛牵到树下,给牛提供草料饮水以待。管宁居住的屯落,只有一口水井,每天打水的人常常为了争水而吵架。管宁便买了许多水桶,早早把水打好放在井的周围,供大家取用。此后,大家自觉遵守秩序,邻里和睦,亲如家人。
  始终高节 淡泊功名
  听说中原社会稳定后,管宁返回了家乡。曹丕下诏任命管宁为太中大夫,管宁坚持辞让没有接受。魏明帝曹叡在位时,华歆愿将太尉一职让给管宁,曹叡没有同意。但还是下诏征召管宁为光禄勋。司空陈群也上疏举荐管宁。管宁坚守自己的道德操守,坚辞不就。足见管宁的学识深得执政者的赏识。到了曹魏第三位皇帝曹芳继位时,朝中的大臣纷纷上书举荐管宁,曹芳下诏书以特殊的礼节去聘请他。只是不久后管宁去世,享年八十四岁,终其一生未出仕,成为一个独立纯粹的人。
  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曹魏重臣陈群评价他:伏见徵士北海管宁,行为世表,学任人师,清俭足以激浊,贞正足以矫时。魏明帝曹叡夸管宁:耽怀道德,服膺六艺,清虚足以侔古,廉白可以当世。北宋文学大家苏轼也说:管幼安怀宝遁世,就闲海表,其视曹操父子,真穿窬斗筲而已。既不可得而用,其可得而杀乎!予以谓贤于文若、文举远矣。
  历史上的此类评价还有好多,无不是对管宁生逢乱世,仍清心寡欲、唯学唯仁、始终高节的褒扬。
  在《读通鉴论》中,与顾炎武、黄宗羲、唐甄并称“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的王夫之认为:汉末三国之天下,非刘、孙、曹氏之所能持,亦非荀悦、诸葛孔明之所能持,而宁持之也。
  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而犹有一士,曰管宁。始避于辽东,老归中土,汲井躬耕,曹操召之不出。后世尊之,谓其犹出诸葛之上。诸葛终为一政治人物,虽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终亦无救于世乱。管宁则为一草野人物,虽乱世,使社会得保留一完人。则此社会终未全坏,尚有将来之后望。由此,钱穆先生把管宁称为“三国第一人”。
  一代隐士,成为后人敬拜且难以超越的楷模。
  不同时代的史学大家,对管宁作出如此高的评价,就缘于风云激荡的三国乱世之中,他没有追随曹操、刘备、孙权等叱咤风云的人物,去成就自己的传奇。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称颂道:“生长惟潜逸,栖迟岂守高。闺庭閒出入,几杖未烦劳。语客惟经典,依人自羽毛。一匡思祖业,慷慨在蓬蒿。”展现了管宁的高尚情操与深沉的家国情怀,以及他在平凡生活中所蕴含的不凡精神。不乱于心,不困于情,而是坚守自己的初衷。谦谦君子,在礼乐崩坏的世道,行高尚之义,演绎人格完美之事。他的存在,犹如黑暗中一道耀眼的曙光,如历史的天空中一颗耀眼的明星,给社会以希望,给后世以启迪。
  盛世无隐者,乱世多隐士,管宁以清风峻节名扬汉末三国。读书之人多以博取功名、建功立业、封侯拜相为梦想。而管宁,宁为一隐士,学问满腹,不违本心,在乱世做到独善其身,是极其不易的。不做谋士,不做相,以超然的姿态做了令后人膜拜的圣人。他如一弯流淌的清泉,闪亮在历史的文化长河里,辉古耀今,激荡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