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钟顺
大白云,像棉花,一朵一朵飘到哪?飘到东,飘到西,飘到一个女孩家。那个女孩卖火柴,寒冬腊月光脚丫。白云变成小棉鞋,新年礼物送给她。
当片尾曲响起时,想起了母亲曾经教唱的歌谣:小板凳,靠河崖儿。洗洗手,做棉鞋儿。做了棉鞋给谁穿,给你给他给俺孩儿。
日前受主创人员邀请,观看首次亮相潍坊的电影《小棉鞋》,得享一场关于成长、奉献与爱的视听盛宴。观影过程中,数次流下热泪。
这部电影的背景设定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北方,一个公社驻地的小村庄里。通过三双看似普通却又意义非凡的小棉鞋,巧妙地串联起了几个家庭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及整个社会变迁过程中,人们心态上的微妙变化。影片以儿童视角展开,通过他们的纯真与好奇心去探究大人的世界,展现了一个物资匮乏却充满理想的年代里,人们为了生活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影片主角是一个名叫鲁爱国的小女孩。母亲反反复复教诲她的是,不要别人东西,不占别人便宜。为此她虽然生活困苦,但在困境中依然顽强生存、自我成长。她和她的伙伴们,穿着破旧但干净整洁的衣服,在校园里蹦跳笑闹,在大街上嬉戏追逐,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其天真无邪与对世界充满的探索欲望,构成了影片中最动人的画面。如此,这些孩子们的形象可谓生动鲜明,每一个角色背后都充满了故事,他们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真实再现了那个年代的孩子们,如何在艰难困苦中,找到快乐的微小瞬间。
影片中的父母形象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他们虽然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但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的珍视。他们为了孩子的成长和未来默默付出,不管是丈夫在建设边疆与保卫边疆,还是妻子在公社的集体环境里劳动,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也不放弃希望。这种无私的爱和坚韧精神,无疑成为了孩子们心中最好的榜样。
纵观整部影片,其有一鲜明特点,即在叙事上没有采用华丽特效和复杂剧情设置,而是用最朴实无华的方式,展现一群平凡人物在那个时代的生活状态。这种真实而又贴近生活的表现手法,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同时也更加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普通人生活的真实情状。其中的每一个场景都被精心雕琢,无论是孩子穿着小棉鞋在雪地中奔逐,还是大人盘坐于炕头议论生计,都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感。
在技术层面上,《小棉鞋》同样表现出色。影片的美术设计与音效表现均令人称道。复旧的服装与道具完美还原了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状态。而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则在情感高潮处推动剧情的发展,让观众沉浸在细腻的情感中。最可称道的是其独特的镜头语言和情感表达,将影片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刻画得入木三分;通过细腻的光影处理和流畅的剪辑手法,营造出一种温暖而又怀旧的氛围。尤其是在展示公社生活场景时,通过婉转的音乐与细腻的镜头,将那段历史复活于眼前,仿佛时光倒流,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气息。
这部电影在情感共鸣方面表现尤其上乘。因为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家庭的珍视。而小棉鞋作为主线,不仅是生活的必需品,更是温情的象征。每一双鞋的背后,都是父母为孩子付出的心血,承载着对孩子成长的期望与无尽的爱。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亦都承载着特定的社会意义和情感诉求。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而又复杂的社会画卷。为此,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仅能获得视觉的享受和情感的触动,更能够从中得到对生活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该影片的成功还在于它跨越了年龄层的界限,触动了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心弦。对于经历过那段历史的老一辈人来说,这部电影无疑是一次温馨而又略带伤感的回忆之旅;而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则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他们有机会去了解并感受父辈们的青春岁月。
想来鲁爱国这个小女孩,应该深深烙印着作者的影子。但《小棉鞋》却不仅仅是一部讲述个人经历的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内涵的电影。它通过对不同人物命运的交织展现,传达出“为人民服务”的主题,以及在面对困难时所体现出的勇气。所以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不仅承载着特定情感诉求,同时也展示出多面的复合性。他们为了理想而不懈奋斗的过程,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值得一提的是,据我所熟知的总出品人、总制片人、总编剧及主题歌词作者王炜女士介绍,《小棉鞋》在完成首映后将走进山东省内的学校、社区、乡村等进行公益放映,继而走向全国。为此,这不仅是对电影艺术的一种传承和推广,更是对爱国主义教育和乡村振兴事业的一份贡献。通过电影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那个时代的故事和精神,从而更加珍惜当下幸福生活,为社会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小棉鞋》凭借其感人至深的故事内容、精致考究的画面以及深刻独到的主题思想,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即使面对困难与挑战也要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