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水制盐技艺

(2025年01月10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寿光市羊口发展馆里的雕塑群,再现早期人们生产盐的场景。   记者 巩建国 摄
  寿光传统制盐技艺,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据有关文献记载和“双王城水库盐业遗址群”考古发现,寿光制盐起源于商、周时代。寿光位于渤海莱州湾以南,有269平方公里的沿海滩涂,地下蕴藏着丰富的制盐卤水资源,而且气候适宜、土质良好,对生产原盐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山东省原盐生产的重要地区。
  纵观寿光传统制盐技艺,追溯它的历史渊源,据《史记·夏本纪》载,这一带“海滨广泻,厥田斥卤……厥贡盐絺”。商周时期,用陶罐收卤水纳入其中薪火煮熬,水分蒸发后,剩余白沫为盐,称之为“煮海为盐”;齐国(今寿光市境属之),已“通渔盐之利”;春秋时期,管仲相齐,首创“官山府海之策”“筏薪煮盐,计口授食”;汉代,寿光置县,同时置盐官(汉武帝元年),改为煎盐。煎盐首先淋卤、制卤,后用盘煎。盘分为铜、铁两种材质,直径丈余,深尺许,置盘于灶上,每昼夜为一伏火,可煎盐6盘,每盘得盐百斤。至南北朝,令停海煮盐;延续到唐代,盐铁转运租庸使第五琦创立“榷盐法”。公元762年,刘晏任盐铁使推行设立“常平仓”存盐。《元史·食货志》记载,山东盐司“所隶之场,凡一十有九”,有官台、王家岗、固堤等,寿光的官台场居其一。到明代,改为用铁锅熬盐,仍沿用场制。当时,官台场在十九场中为“大课场”,至明末,官台场有锅灶百余口,年产盐360万斤。清初,开始由煎盐制改为自然阳光晒盐。凡晒盐者,先是人工挖一口大卤井,上大下小,口宽约百余米,深十余米,卤水自然生成,再选平地,修筑用红泥做底的晒盐池,然后再将卤井之水人工用荆条编制水斗分两级打上水盘,引入晒盐池,经过晾晒、蒸发,结晶成盐。那时,因工艺较简单,条件差,全靠眼、手、口感觉,因此盐的成分不纯、质量欠佳。这种传统制盐技艺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上世纪50年代后,制盐技艺大有改进,先是改制了畜拉水车、八帆卧式大风车、四帆木立式风车、四帆铁制风车等,又改制了卤池和盐田。风车提取的卤水先引入卤池,待蒸发到20卤度左右,再放入结晶池晾晒至25卤度即结晶为盐。这阶段已用上卤度计量表,对盐的质量起了重要的保证作用。现阶段制盐技艺尤为先进,先是废弃人工大卤井,改为砖管井、水泥管井,开始用柴油机、轴流泵,后用电机提取卤水,盐池分为蒸发池(卤库)、调节池、结晶池,卤水提取后先送蒸发池,按卤度再进调节池,后入结晶池。近些年结晶池又改为塑膜苫盖,流程规范,管理科学,晴天能晒盐,雨天能保盐、保卤,保护了卤水资源,大大地提高了盐的产量和质量。同时,政府设立了盐务局、科研机构等,对盐业生产进行了严格而有序地管理和科学的指导,并培训了大量的科学技术人才,对盐业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潍坊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