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特
在元旦前夕,我有幸参与了《小棉鞋》在万达影城公益放映,影片由潍坊籍作家王炜担任制片人。此次观影经历让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95后,我对于那个年代的历史的了解并不深入。然而,《小棉鞋》通过鲁爱国一家的生活,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片段。影片的镜头语言和历史还原,让我仿佛亲历了那段历史,体验了不同的童年生活。
影片通过留守女孩鲁爱国的视角,深刻地展现了亲情、成长与奉献的主题。它以细腻的叙事和真挚的情感,带领观众回到北方的一个小村庄,通过三双小棉鞋串联起几个家庭的故事,反映了那个特殊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风貌。
《小棉鞋》不仅是一部关于个人成长的作品,更是一部传递积极人生态度的影片。鲁爱国一家在社会变革中的困惑与坚持,反映了普通人的命运。影片的每个细节都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直观地认识。
煤油灯、水利工程建设,以及凤凰牌自行车等,都是具有时代色彩的物品。小棉鞋作为这部电影的主线,也同样承载了那个年代很多人的记忆和情感。
影片中,一双小小的棉鞋承载着一个女儿对父亲的深深思念之情。鲁爱国的父亲是一名进藏建设的干部,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质,5年时间没有回家。在鲁爱国的记忆里,对父亲的最后印象是和一双小棉鞋捆绑在一起的。父亲说:“爱国,等你的脚穿不下这双棉鞋时,爸爸就回来了。”正是这一句话,使得那双小小的棉鞋与对父亲的思念之情联系起来。即便脚上的小棉鞋开始挤脚,甚至变得破烂不堪,遭受同学们的嘲笑,鲁爱国依旧固执地穿着它。直到电影的最后一幕,鲁爱国扑向父亲宽阔的怀抱,那双小棉鞋终于找到了它的归宿。
鲁爱国这一人物形象坚强独立、正直且有骨气,代表了一代人的形象。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学会了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面对生活的挑战,他们展现出超乎同龄人的成熟与坚韧。
鲁爱国的母亲担任公社妇联主任,亲自指挥并领导铁姑娘队在全县水利建设工地上奋斗。家中大部分时间仅鲁爱国一人,她独自用餐、独自就寝、独自上学。即便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鲁爱国仍时刻铭记母亲的教诲,她总是将“母亲教导,不可占他人之便宜”挂在嘴边。
屏幕前的观众,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其中的辛酸?
鲁爱国有一个好朋友叫郝军英。郝军英的父亲也是军人,她和妈妈、弟弟一起生活,一家人也很照顾鲁爱国。作为一名有爱心的母亲,郝军英的妈妈总是对鲁爱国充满了关怀和心疼。她深知鲁爱国生活中的艰辛,因此常常邀请她到自己家中享用美食,但又担心鲁爱国心中会有负担,于是总是以“帮忙”为由,让她感到更加自在。因为两个人的父亲都常年不在家,郝军英对鲁爱国惺惺相惜,在日常生活中也对她照顾有加,当她发现鲁爱国的脚因为严寒而冻得长了冻疮时,毫不犹豫地与她交换鞋子穿,以减轻她的痛苦。郝军英的妈妈在目睹女儿的善举后,不仅没有责怪她,反而深受感动,决定为鲁爱国亲手制作一双温暖的小棉鞋。这一系列的关爱和帮助,充分展现了她们一家对鲁爱国的深情厚谊,让鲁爱国在寒冷的冬日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关爱。
那时候,骑车很慢、书信也很慢,一生只够完成“一件事”。影片中的每个人对人生的追求都全力以赴。鲁爱国的爸爸是进藏建藏干部,曾经是这个红旗公社的党委书记,因年富力强,被组织选调,进藏后五年多都没有回家;鲁爱国的妈妈韩冬梅是公社妇联主任,亲自指挥和带领铁姑娘队奋战在全县水利建设工地上;郝军英的妈妈,照顾自己家两个孩子已经很辛苦,但还是给了鲁爱国很多帮助;还有帮助鲁爱国砍柴的那个党员干部,用心为每一个人服务,真正做到了爱民如子;哪怕影片中的流浪汉,也不曾放弃,积极寻找着自己的未来。一部电影没有细节就没有血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细节这个故事才更加动人。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有的特征和标志,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一个时代的独特风貌。感谢作者把《小棉鞋》这么好的题材带到荧幕上来,让更多的人去体会时代的进步与回响,更加珍爱今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