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上的敬仰

(2025年01月10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明孔子像刻石(资料图片)。
  ◎崔斌

  在明代青州府学宫的一旁,立着一块有字有画像的石碑。
  石碑上的孔子像,以细腻而精准的线条勾勒出孔子上半身的轮廓。孔子头戴折冠,中掼长簪,冠上的丝带系于颌下,其眉目清朗,眼神灼烁,仿佛能洞察世间万象;面部的刻画精妙,美髯随风飘动,增添了几分灵秀隽逸之气。整个形象栩栩如生,仿佛孔子穿越几千年的时光而来,向世人传授他的智慧与思想。
  石碑的线刻工艺精湛细腻,线条流畅自然,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工匠们通过对线条疏密、粗细、轻重等变化的巧妙运用,表现出了孔子像的立体感和质感,使孔子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
  这样的画像,立在学宫这里,是为了让“至圣先师”时刻监督警醒那些学子吗?让他们勤学苦思圣贤经典、不要懈怠吗?可是,这个孔子面目上却有一些和蔼可亲。
  这块孔子像刻石,制成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现收藏于青州博物馆。石碑的下部有约600字的撰文,字径2.5厘米,是明代衡王朱祐楎的孙子新乐王朱载玺主持所作。朱祐楎平日手不释卷,潜心研究琴棋书画,乐善好施,社会名声好,为“诸王之范”。诗书继世,朱载玺同样是个“文艺”藩王。
  撰文为:恭刻先师孔子圣像记,衡藩新乐王载玺谨。元气萃而玄圣生,喆人萎而梁木坏。夫阴阳变化,象形而发……何足以知之。嘉靖三十有七年岁次戍午夏六月望日。
  撰文表达了朱载玺对孔子这位伟大先师的敬仰与赞誉,同时也流露出其对孔子思想和学说的深刻感悟。
  从朱元璋开始,明代帝王非常重视对宗室子弟的教育,在各藩府设有长史、纪善、教授等专门官职,负责督导或教授藩府子弟学业。
  到了朱棣当皇帝,他深知藩王对皇权威胁大,因此通过种种措施削夺了藩王的政治和军事权力,并制定政策加强对宗室子弟的教育。藩王们已经不好施展政治和军事抱负,只能潜心于文化事业,明代藩王文风浩荡的局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
  朱载玺著述颇丰。《明史》记载:新乐王载玺,恭王孙也。博雅善文辞,索诸藩所纂述,得数十种,梓而行之。又撰《洪武圣政颂》《皇明政要》诸书,多可传者。他还刻印了朱厚煐的《琴谱》,刊刻过《文心雕龙》。可见朱载玺真是个正经的读书人。
  在艺术价值方面,此孔子像石碑展现了明代石刻艺术的高超水平。
  雕刻手法采用线刻,这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技艺,要求工匠对线条的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这块石碑上,我们看到线条的粗细变化巧妙地营造出了光影效果,使孔子像具有强烈的立体感。例如,在表现衣物的褶皱时,细线如丝,流畅地描绘出衣物的纹理走向。而在表现身体的轮廓和重要部位时,线条则相对加粗加重,凸显出人物的立体感和肌肉的张力。这种线条的疏密、粗细对比,使得人物仿佛跃然石上,呼之欲出。
  更为珍贵的是,此孔子像乃是依据唐代吴道子所绘制的孔子像为蓝本摹刻而成。吴道子作为唐代著名的画家,以“吴带当风”闻名于世,其笔下的人物线条飘逸,充满动感与生命力。衡王府孔子像石碑,将吴道子的绘画风格与石刻艺术完美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在石上自由舞蹈般的艺术感染力。
  在民间,孔子像石碑是人们祭祀、求学、修身养性的精神寄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努力追求知识与道德的完善,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山东、浙江、陕西都有孔子像石碑的影子。
  青州的孔子像刻石,也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嘉靖三十七年的一些往事。
  海瑞自幼苦读诗书经传,立志日后如果做官,要做一个刚直不阿的好官,因此他自号“刚峰”。嘉靖三十七年,海瑞任浙江淳安县知县。当时明朝地方官薪资低,他们不靠俸禄吃饭,主要收入是各种“常例”,实际上就是各种“土政策”、乱收费,一个知县每年的“常例”收入达两千两。海瑞上任不久,便公布革除所有“常例”,把所有的“不合理收费”一刀切,不光是自己的,还包括全县大小官吏的全部额外收入,震惊朝野。
  海瑞做官行事的原则标准就是两条:一是儒家阐述的道德信条,二是朱元璋开国时制定的政策法令。以至于此后海瑞升右佥都御史,外放应天巡抚,吓得很多辖区的贪官污吏纷纷自动辞职。
  戚继光自小便“通文史经义”,十三岁时师从蓬莱名儒梁玠。他曾在诗中说:“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展现出远大的抱负。嘉靖三十七年,戚继光自台州提兵抗倭,连战皆捷。他抗倭镇边,杀敌无数,为国尽忠。
  嘉靖三十七年三月的一天,祖籍浙江的清官吴时来联合好友董传策、张翀,向严嵩一党发动了弹劾。在奏折中,吴时来列出了严嵩“朋奸罔上、剥民膏以营私利、虚官帑以充权门”等罪状。擅长权谋的严嵩指责三人的目的是挑拨君臣关系,结党架空皇帝。嘉靖帝被触及逆鳞,勃然大怒,将三人打入狱严刑拷打,要求问出幕后主谋。吴时来被打得七窍流血、体无完肤,却一口咬定:“孔子教人,臣事君要尽忠,此是主使。”可歌可泣。
  最后三人都被发配到边远地区充军,他们被称为“戊午三子”。
  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其思想被历代学子、官员视为圭臬。几百年过去了,那石碑之上依然散发着可贵的人文光芒,催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