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超
砍、劈、刨、烤……在寒亭区寒亭街道西杨家埠村,一双与年龄不相符的双手,每天在竹子间上下飞舞,她就是潍坊风筝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徐洋。近日,为迎接本届盛会到来,徐洋将寓言故事融入传统风筝扎制中,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潍坊风筝传统底蕴。
3月28日,记者在西杨家埠村见到了徐洋。安静、内敛、专注,是记者见到她的第一印象。第42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暨2025潍坊风筝嘉年华开幕在即,徐洋也开启了“备战”模式。她扎制的“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软翅风筝采用黄、绿、黑、红等传统色彩,黄雀高高在上,螳螂居于中间,蝉位于尾部,形象逼真、造型生动。作品很好地将寓言故事娓娓道来,不失为一件传统风筝题材佳品。
作品虽是传统风筝,但扎制又不乏创新。徐洋介绍,这件作品的特点就是将黄雀、螳螂、蝉三只风筝用竹条串联成一个整体,不仅看起来更加立体,同时还可以拆开单独放飞。放飞时,黄雀、螳螂受力,带动尾部的蝉起飞,操作简单又具备观赏性。
今年38岁的徐洋出生风筝世家,她的成长离不开风筝,更离不开引路人——潍坊风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红卫的倾囊相授。徐洋是杨红卫的外甥女,从小目睹小姨和家中其他长辈扎制风筝,耳濡目染中对风筝产生了浓厚兴趣。
扎制风筝看似简单,实则工艺考究复杂,每个环节都十分考验水平。吃苦耐劳是基本,耐力和恒心更是缺一不可。当时,徐洋与其他年轻人在原杨家埠风筝厂学习扎制风筝骨架,很多人由于学习过程困难且枯燥选择了放弃,徐洋却凭着心底的热爱坚持了下来。
徐洋学成后又跟着杨红卫系统学习了糊、画等工序,自此正式成了一名“追风筝的人”。二人是亲人,更是师徒。杨红卫生活中对这个外甥女十分疼爱,但扎制风筝时却严厉苛刻。“小姨常常教育我,扎风筝和做人一样,只有脚踏实地、认认真真,才能有收获。”徐洋说。
2019年,徐洋在杨红卫鼓励下参加了全国性的风筝扎制大赛。经过层层角逐,徐洋首次参赛就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此后,徐洋再接再厉,于2024年在风筝扎制大赛中凭借作品“黑金龙头”,成功获得全国第一名。
除了是一名手艺人,徐洋还有多重身份。她曾多次担任潍坊国际风筝会部分赛事裁判,为盛会发展贡献了个人力量。为更好宣传潍坊风筝,她还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让更多人学习、了解风筝扎制技艺。在世界风筝文化交流活动中,徐洋更是通过一件件作品,让潍坊风筝走得更远、飞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