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铜印始于清代,清代著名金石学家、文学家、收藏家陈介祺对潍坊铜印的发展有突出的贡献。陈父病逝后,陈介祺因厌官场浮沉,辞官返乡定居,专心致力于文物的收藏、研究、考证,创建了“万印楼”,所收藏的钟鼎彝器金石为近代之冠,精品万余件,藏品驰名海内外。据有关资料记载,潍坊铜印创始人胥伦是潍县城南胥家庄人,生性聪慧,酷爱文物,长期潜心研究铜印铸造工艺,手法精巧。陈介祺对胥伦十分器重,将自己收藏的上三代青铜器、古印等与他共同研讨、探索,悉心传授青铜器、铸铜印的有关历史和工艺知识,提供了大量相关的文史资料及图录著作,并教其书法,使胥伦成为一位能雕善刻会铸的人才。胥伦从此开拓了眼界,对中国铜印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所铸铜印的文化艺术内涵更加充实,其印文字体中满白体是当时潍坊铜印中的代表性字体,朱文小篆工整秀丽,这些字体章法在当时均达到了艺术高峰,在清代咸丰、光绪年间独树一帜,开创了潍坊铜印发展史上光辉的一页。
清光绪年间,陈介祺将胥伦推荐到北京为著名金石学家、国子监祭酒王懿荣等人治印。时值皇宫为孝钦后祝六十大寿,胥伦铸成套印六十甲子印奉上,孝钦后看后大悦,从此潍坊铜印名扬天下。
潍坊铜印经几代传人继承研究,并不断改进工艺,逐步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铜印艺术风格。后来胥伦之子胥伯源及弟子田菊畦,在潍县成立了雅鉴斋,从事铜印铸造。潍坊铜印定位高古,匠师们在长期铸制中对历代铜印艺术进行归纳、分类、总结研究。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潍坊铸铜印由于树千、王端、郭纯熙、丁焕文等人传承,铸造手法各有不同,他们为潍坊铜印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潍坊仅有于树千继续从事铜印铸制工作,后来于树千被调入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带徒传艺,收庞希文、王昌年为徒弟,他们成为潍坊铜印铸造的传人。
几十年来,潍坊铸铜印艺人在工作实践中边研究边生产,在继承传统工艺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刻苦钻研,吸取古人铸印法精华,手法淳厚苍雄、格调甚高、意趣万千,他们还潜心研究周、秦、汉、魏、晋、唐各时期的篆刻特点,取各家所长,进行改良创新,形成了一套科学的铸造工艺,创造了独具风格的潍坊铜印艺术。
潍坊铜印制作过程复杂,制作手法袭自汉印,古味浓厚。潍坊铜印以沙土制模,然后将铜熔化铸造。制作工艺经过制模、刻字、冶炼、浇铸、制钮、印身修整、字面磨平等70多道工序。铜印以质地上乘的黄铜或紫铜、纯金银为原料,用优质泥土、细沙筛选,加胶粘合制成泥坯,用木箱加沙固定后加注液铜铸成印钮,铸成的印钮,金光闪耀、明亮光滑、大气精美。
潍坊铜印,字体清晰工整,阴阳分明,印体中空,轻巧玲珑,印壁陡平,字深1至2毫米。铜印因用途不同而规格大小不一,大者不计,小者以分寸见方,玲珑精致,印钮以龙头、狮子、十二生肖等动物造型为主。动物印钮,古雅别致,令人喜爱,可根据个人爱好铸有各种文字不同的铜印、银印、金印,所铸刻各种铜印表面处理无坑无疵,光滑细腻,文化内涵丰富。
(据《潍坊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