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传承发展焕发“年轻态”

(2025年04月04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宋玉璐

  当下,“Z世代”“M世代”引领消费潮流,非遗传承发展也面临着一场“青春风暴”。今年首个“非遗版”春节带火了“文化游”“非遗游”,鱼灯、英歌舞等传统民俗活动火热“出圈”。非遗与年轻群体的“双向奔赴”,正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打开全新局面。
  非遗传承要在坚守中求新。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认为,苏绣能吸引年轻人,离不开产品创新。在新媒体平台分享苏绣作品、阐释文化内涵,以创意设计推动传统再创造,呈现新内容、新题材、新样式,让苏绣从传统走向时尚前沿。“90后”徐州剪纸区级传承人刘冠玉,把剪纸作品做成冰箱贴、明信片等文创产品,让古老剪纸融入年轻人的日常,是对传统技艺的创新表达,让非遗在坚守内核的同时,以崭新的面貌更贴近年轻人的生活。
  用好短视频平台,为非遗“破圈”带来更多可能。当前,短视频平台成为非遗传播的重要阵地,年轻一代成为传播主力军。抖音数据显示,仅春节期间,非遗相关视频总播放量达1679亿次,非遗相关直播平均每天17.3万场。李子柒重现短视频平台发布的成都漆艺视频,5小时播放量破亿;“95后”马赵凌云与8位“00后”组成的“峨眉派女子功夫团”,借助短视频让峨眉武术走红。这些无不表明,数字化打破了时空限制,让非遗以更直观、更亲切的方式触达年轻人,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非遗+”塑造文化新形态。开年爆款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有一段配乐,用的是贵州侗族大歌,给观众带去了视听震撼;在福建省泉州蟳埔村,头戴簪花的游客随处可见,从远处看,花枝颤动、摇曳生姿,仿佛一片片姹紫嫣红的“移动花园”;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开设研学课程,当非遗遇上教育,激发年轻一代对非遗的兴趣;“非遗+文创”,则让非遗产品兼具文化价值与实用价值。“非遗+”让艺术瑰宝融入年轻人的日常,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新潮、个性化的艺术表达。
  当非遗以年轻态的创新之姿,走进年轻人的生活,成为他们表达自我和文化认同的方式时,古老的非遗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实现从“小众爱好”到“大众潮流”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