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春晖
通讯员 张晓彤 李伟欣
今年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在“海上生明月,九天揽星河”的主题背景下,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地质大队(山东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以下简称山东省地矿局四队),这支扎根潍坊70余年的“地质铁军”以“空天地海”全链条数据运营为创新引擎,在地理信息领域再获突破——其主导的空天地数据全链条运营项目成功入选山东省首批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奖补项目,标志着该队从传统地面测绘向航天测绘的技术融合升级迈出关键一步。该队正以“数据蓝海”深度融入潍坊市经济社会发展,为潍坊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数字动能”。
创新打造高分产业应用发展的“潍坊路径”
丈天量地,阅览山河。2020年11月,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山东潍坊数据与应用中心(以下简称“高分潍坊中心”)落户山东省地矿局四队,成为潍坊市唯一具备对地观测与数据分析能力的单位。四年来,中心以“现状、应用、更新、监测、预测”为方针,依托遥感技术构建“底图+监测+综合应用”体系,形成9大系列40余个产品矩阵,通过理念、管理、技术和服务创新,打造地级市遥感应用推广的“潍坊路径”,为现代农业、自然资源管理、生态保护、防灾减灾、文化旅游、海洋渔业等领域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三中心合一”领跑地市级高分应用。高分潍坊中心是全国唯一的“三中心合一”高分机构:既是山东高分中心地市级分中心,也是省自然资源厅市级节点,同时挂牌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实验室。其业务横跨陆海统筹,服务陆地资源管理与海洋高质量发展,技术实力与产业融合度居全国地市级前列。
数据驱动激活高分产业动能。高分潍坊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产业为目标,通过成果转化激励模式,与农业、水利、应急、自然资源和文旅等10余个部门建立固定合作,培育应用场景。为突破数据应用瓶颈,山东省地矿局四队自筹资金3000余万元,建成自主化高分遥感平台,配备无人机、ASD光谱仪等空天地采集设备,自主研发文物保护、土壤墒情等智能模型,形成“接收-处理-解译”全链条卫星数据服务能力,利用航飞技术,支撑实景三维建模、数字孪生水利、矿山修复等20余个领域,同时拥有多种测量、取样、化验设备以及丰富的地质、水文、海洋数据资料,实现“天、空、地、海”一体化数据汇聚。
“群星闪耀”构建遥感数据高地。高分潍坊中心拥有高分、资源、海洋三大卫星体系,具备30余颗卫星数据实时接收能力,可提供民用卫星最高0.65米、商用卫星0.3米分辨率影像服务。依托多源数据优势,构建起覆盖地面沉降监测、地质灾害预警、海岸带调查等场景的遥感产品体系,并创新开拓“高分+文旅”“高分+农业”“高分+海洋”等融合业务,成为全国遥感技术与地方主责主业深度结合的地市级标杆。
技术破局遥感赋能千行百业。“我们以扎根本土、高效服务为核心理念,让卫星遥感深度融入城市治理与产业升级。”高分潍坊中心负责人李云涛介绍,高分潍坊中心通过“空天地”协同技术,在生态修复、文物保护、黑臭水体监测等领域实现突破。
从服务政府决策到驱动产业转型,高分潍坊中心以“潍坊路径”诠释了遥感技术的城市级应用范式。未来,随着空天信息产业链的完善,这颗齐鲁大地上的“遥感明珠”将持续释放数据动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航天力量。
“数字赋能”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全要素管理
在数字化转型与自然资源精细化管理的双重需求下,高分潍坊中心以创新为驱动,打造“卫星遥感+”模式。充分发挥遥感影像多源化、分辨率高、清晰度高、信息量丰富和时效性强的优势,不断提高卫星数据和无人机航摄数据在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等方面的应用水平,赋能城市自然资源全要素管理,正推动国土空间治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智能”跨越。
据了解,按照山东省自然资源厅“数字赋能”行动方案和潍坊市智慧城市建设要求,结合潍坊实际,潍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立项了《潍坊市自然资源卫星应用研究指挥中心建设项目》。山东省地矿局四队承担该项目的落地实施,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时空大数据平台为基础开展建设,完成后将高效高质推进自然资源和规划领域有关工作。保障履行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加快管理模式转变和管理手段革新,建立以卫星遥感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自然资源监管技术体系。
“高分潍坊中心协助我们利用遥感卫星影像数据以及遥感监测解译数据对全市自然资源和动态进行监管,为城市规划发展和空间布局提供参考依据,为违法用地、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执法等提供数据支撑,为矿山合理合法开采提供技术支持,为重大工程进度和应急事件提供精确的底图保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卫星遥感+”模式在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打开了一个个新领域、一片片新天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据悉,通过多期影像自动对比,助力自然资源管理,精准开展矿山开采监测、违法违建监测、设施农用地监测、批而未建监测、林地变化监测……潍坊以遥感技术为核心,用“智慧+科技”筑牢基层监管防线,全面提升监测与管理能力。
在助力城市规划与发展方面,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实时监控重大工程建设进度,高效直观地把握工程进展情况。“我们还基于潍坊市近50年遥感影像,研究市中心城区扩张演变规律,为城市发展规划提供了数据和决策支撑。”高分潍坊中心技术负责人肖艳丽说。
如果说卫星遥感是宏观监测的“广角镜”,无人机航摄则是低空领域的“显微镜”。高分潍坊中心凭借数10架先进无人机及配套设备,在实景三维建模、地形测绘、生态修复等领域构建起技术高地。
矿山修复作为恢复生态、涵育生物的一种生态补偿,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无人机航摄,低空飞行、既精又准,且可以低成本实时飞行,在对矿山修复的效果及进度的监测上具有独特优势。
在对我市某地的矿山修复项目中,高分潍坊中心的无人机航摄在矿山修复前,通过多角度全方位拍摄即将修复区域的面积、高程、形态等图像,然后通过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构建起矿山需修复区域的三维模型,并能据此测算出需要的土方量。修复过程中,无人机航摄更是实时进行数据采集,并与修复前的三维模型进行精准比对,进而准确掌握矿山修复工作的效果,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为绿水青山保驾护航。
从耕地保护到城市规划,从矿山修复到生态监测,高分潍坊中心以“数字赋能”重塑自然资源系统的管理范式。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AI”的深度融合,不仅实现了资源监管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的转变,更构建了“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决策应用”的全链条生态。这套“空天地”一体化解决方案正成为全国自然资源智慧监管的“潍坊样本”,为守护资源安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文物+遥感”打造文旅系统的“云端哨兵”
在临朐县境内,有一条长达50余千米的古齐长城遗址,千年的风吹雨打、历史变迁,让其断续于山野中。以前,对这段古齐长城遗址的保护,只能靠上山勘察、人力巡护,难以实现高水平保护目标。
科技的发展,让这个难题迎刃而解。高分潍坊中心的遥感技术不仅具有依据数据进行准确监测的作用,更兼有对过往事物变化“留痕”特征的记录,这种作用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尤其突出。
依托先进的卫星遥感技术,高分潍坊中心对这段古齐长城遗址实现全天候、无死角的实时监控。卫星遥感不仅可以及早发现齐长城遗址等文物周边变化情况,而且可以对建设工程文物破坏情况进行连续跟踪监测,为制止文物受损提供辅助决策,也可以为日常文物保护提供数据支撑,以制定预防方案、巡护计划,有效阻止破坏文物不法行为,切实起到保护文物作用。
“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全自动、高精准、全天候、无死角的特点,可有效弥补监管力量不足,解决基层文物管理工作摊子大、人员少,传统人工巡查走不到、巡不全等监管难题,促进基础管理工作提档升级。”市文化和旅游局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卫星遥感可为文物执法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帮助执法人员发现违法线索,判定违法性质,锁定违法事实,化解取证难题,有效震慑文物违法犯罪行为。
文物卫星遥感监测还可有效预警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风险,为文物行政部门和执法机构研判文物安全形势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文物监管视角前移,有效提升工作效能和精准度。
据了解,市文化和旅游局聚焦科技赋能文物保护,创新“卫星遥感+文物保护”模式,依托山东省地矿局四队建立文物卫星遥感长效机制,得到国家文物局、省文化和旅游厅、潍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潍坊市2023年一个案例入选“第五批全国文物行政执法指导性案例”,全国只有9例、山东唯此1例。2024年一个案卷入选“2024年度全国文物行政处罚十佳案卷”,全国只有10例,山东唯此一例。
卫星遥感技术的迅猛发展,将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带入一个多层、立体、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对地观测的新时代。文物保护只是卫星遥感测绘技术应用于实践的一个生动案例。
“卫星遥感就如同在云端布置的‘哨兵’,既可以实时拍照,还具有频谱、数据的解析能力,能对广阔的地面信息进行分析、解译,从而弥补人力所不达、目力之不及。”肖艳丽说,有了“云端哨兵”,不仅仅是文物,潍坊大地山川湖海都有了“守护神”。
赋能蓝色经济 构建可持续发展数字屏障
在“双碳”目标与海洋强省战略的交汇下,2022年9月,山东省地矿局四队联合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潍坊市海洋发展研究院,成立全国首个地市级海洋遥感应用与科技创新实验室。作为核心载体,高分潍坊中心依托实验室平台,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监测体系,对潍坊海域进行海冰监测、浒苔监测、绿潮监测、海岸线监测等,为海洋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在潍坊北部滨海湿地、近海养殖区域布设30个监测点,高分潍坊中心开展净碳储量、碳汇调查评价工作,完成海洋浮游植物、大型藻类、贝类等海洋生物,柽柳、海草床、其他盐沼植被等生态系统的蓝碳资源遥感调查,编制调研报告,为摸清潍坊市蓝碳生态系统本底和碳循环机理提供数据支撑。
开展“蓝碳”生态系统调查评估。通过实验分析、遥感监测等方法开展蓝碳生态系统时空精准识别,建立碳汇核算模型,编制潍坊市蓝碳核算与潜力评估报告。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全力打造海洋高质量发展新亮点、新标杆。
基于历史卫星遥感影像和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开展海岸线变迁监测,为海洋管理和执法部门提供了大尺度、大规模基础数据,使其全面了解海岸线变化情况,为海岸线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利用遥感技术的高效性和实时性,还能及时获取海岸线的变化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或减轻海岸线变化所带来的灾害和损失。
基于高分卫星遥感影像和海洋卫星遥感影像,开展海冰范围的提取,并计算海冰的面积、密集度等信息,将海冰监测信息制作成标准卫星遥感海冰监测产品,第一时间向海洋预报和海洋管理部门发送,为海上安全生产、海上交通及海洋防灾减灾提供重要信息。
高分潍坊中心还对互花米草这种外来入侵物种进行卫星遥感监测和治理,为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提供精准的遥感服务。
“我们利用光谱数据,提取海域网络养殖区范围,开展水库污染计算和负荷预测、互花米草治理效果监测与评估,完成海洋生物、柽柳、海草床、其他盐沼植被等生态系统的‘蓝碳’资源调查、价值核算和潜力评估工作,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全力推动海洋环境保护。”李云涛说。
随着海洋遥感应用的不断拓展,潍坊市正加速迈向“数据驱动、精准治理、绿色发展”的新征程,为全国海洋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贡献地市级创新实践的“蓝色智慧”。
构建多尺度空间基底 实景三维赋能城市智慧治理
高分潍坊中心构建集城市地质、实景三维、遥感监测于一体的多源数据“一张图”体系,开展“AI+大数据+遥感”融合创新研究,通过自主研发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打造空天地海全链条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全域资源要素的智能管理、动态模拟与精准调控,为高品质城市建设提供全周期、多维度的空间治理智慧支撑,为数字中国建设贡献“潍坊经验”。
高分潍坊中心以实景三维地理信息技术为核心,构建了覆盖全域、精准精细的空间数据基底,为自然资源管理、城市治理、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提供全周期、多维度的智慧支撑。多尺度实景三维基底构建,全域覆盖,精准建模。高分潍坊中心已建成潍坊市全域1.6万平方公里地形级实景三维地理场景,包含2.5米分辨率全域基础模型与1米分辨率重点区域精细模型,实现市域地形地貌的立体化数字映射。在此基础上,针对城市核心区域,完成180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3厘米分辨率城市级实景三维数据采集与模型生产,精细刻画建筑立面、道路纹理、植被形态等城市要素,构建毫米级精度的三维空间底板。两类模型形成“全域宏观管控—城区微观治理”的多尺度数据体系,为自然资源全要素管理提供了真实、立体、时序化的基础数据支撑,实现土地利用监测、生态保护修复等业务的可视化分析与精准施策。
通过多元场景应用,赋能城市治理与智慧农业。城市精细化管理实景三维模型深度融入城市大脑,在城市管理、应急处置、招商引资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在农业智慧监管方面,高分潍坊中心与潍坊市水文中心创新建立了土壤墒情模型,成果精准度达到93%以上,将实景三维底图与干旱等级数据叠加,以五色分级直观呈现全市农田旱情分布。对比昌邑市2024年11月与2025年2月数据,清晰识别土壤干旱动态变化,为农业抗旱决策提供“全域可视、精准到田”的科学依据。
在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依托城市级实景三维建模能力,联合市文旅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打造历史文化名城三维实景数字化应用场景。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为契机,率先完成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全要素三维建模,精细复现建筑结构、装饰细节及周边环境,形成可永久留存的数字化档案。该技术为全市300余处历史建筑、文化遗址的保护修缮、活化利用提供三维基底,推动文化遗产从“物理保护”向“数字传承”升级。
打造省级三维地理信息应用典范。近年来,高分潍坊中心抓住数字化发展机遇,加快推动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层级,对接相关省部级单位,培育省级部级遥感产业标杆。荣获山东省大数据创新服务机构、潍坊市市级首批地质灾害、应急测绘救援队,当选潍坊市数字农业联盟第一、二届理事长单位。获得2022年度山东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劳动技能竞赛先进集体和山东省遥感技术应用协会“2023年度优秀会员单位”。
从全域地形级到城市厘米级,高分潍坊中心以实景三维为“数字基石”,搭建起现实城市与数字空间的桥梁。随着空天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的完善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这套精准的空间治理工具正持续赋能城市规划、智慧农业、文物保护、防灾减灾等多元场景,见证着传统测绘地理信息向“智慧感知、智能决策”的转型升级,为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绘制出立体、动态、可持续的数字蓝图。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站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的节点回望,山东省地矿局四队始终以“探路者”姿态开拓创新,从单一测绘到全产业链赋能,从服务地方到全国示范,每一次跃升都标注着科技与数字的深度融合。这支“地质尖兵”正以数据为墨、科技为笔,绘制着的新时代画卷,这正是新时代地质人的苍穹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