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新玲
阅读提示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四风”等不良风气得到明显改善,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新时代新征程,必须锲而不舍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坚决遏制风腐问题滋生蔓延,查找权力运行风险点、监督管理空白点,以优良作风振奋精神、激发斗志。
锤炼坚强党性,筑牢思想基石。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作风反映的是形象和素质,体现的是党性,起决定作用的也是党性。党性坚强,遵守党纪就会更加自觉。因此,抓作风建设就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重点突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道德修养。党员干部要强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做笃信笃行者。要经常对照党章党规党纪,检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思想言行,常掸思想灰尘,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党员、干部作风。因此,要严格执行党章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各项规定,敢于坚持原则,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修正错误、改进不足,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领导干部示范,发挥“头雁”效应。“风成于上,俗化于下”。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作风历来是引领党风和社会风气的重要风向标,是人民群众观察党风的重要窗口。作风建设的关键在于领导干部以上率下形成“头雁效应”。领导干部的一举一动无不具有示范、带动的作用,上面偏出一尺,下面就跑出一丈。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做到事事处处严以律己,率先垂范作表率,坚持身体力行,培养一种好作风,带出一支好队伍,树立一种好形象。为此,一方面,要干干净净做人,认认真真干事,让作风更硬、能力更强,带领人民群众苦干实干,推动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要真抓实抓,多做少说、不重痕迹,少搞纸上的东西,不搞博眼球的事情,采取的措施要落得下来,不能在作风建设中出现新的作风问题。另一方面,要以“正人先正己”的自觉,刀刃向内、自我革命,认真查找改正个人、班子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全力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态。
完善法规制度,构建长效机制。“法者,治之端也。”法规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当前我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为作风建设提供了制度的保障。各地各部门要紧紧盯住作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及时跟进相应的对策措施,让制度条款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在贯彻落实相关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新时代作风建设的成效经验,及时把比较成熟、普遍适用的经验提炼上升为制度规范。要健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根据干部的实际工作情况建立考核制度,突出量化指标,不断提升考核制度执行力,确保作风建设制度落实落地。要拉出清单、建立台账,加强建章立制,对党员干部的作风情况进行长期跟踪和监督,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严肃问责。
健全监督体系,提升监督效能。监督是作风建设的锐利武器。要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增强监督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要加强纪检监察机关与组织部门、巡视巡察机构等党内监督主体的协作配合,建立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联合办案等工作机制,形成监督合力。要拓宽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渠道和方式,建立健全公众举报受理平台,把监督网织密织牢。同时,完善群众举报反馈机制,对群众举报的问题及时受理、调查、反馈,保护群众监督的积极性。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公务消费、公车使用、会议活动等数据进行分析比对,精准发现违规违纪线索。
(作者单位:高密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