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职业叫“妈妈”

——记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养护科

(2025年04月26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于菲 文/图
  有这样一个温暖的地方,这里汇聚着无尽的爱与关怀,是孤弃儿童们的避风港,它就是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在潍坊市儿童福利院,有一种特殊的职业叫“妈妈”,“妈妈”是福利院养护科的护理员们。多年来,护理员“妈妈”们用无私的爱与专业的呵护,让每一名儿童都拥有可期待的明天。
  专业守护,为孩子健康成长护航
  春和景明,踏入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养护科,温馨的氛围扑面而来,让人很难将这里与“孤弃”联系起来。
  早上6点多,孩子们相继醒来后,护理员们要给孩子换尿布、穿衣、洗漱、吃早餐……忙碌的一天开始了。
  不能自主翻身的儿童,护理员要每两小时帮助儿童翻身一次,对于插胃管的儿童遵医嘱按时按量进行鼻饲喂养,还会根据儿童情况选择不同的口腔护理方式……护理员们忙碌而有序,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眼中满是对孩子们的关爱。
  在生活康复方面,养护科更是下足了功夫。养护科针对不同孩子的身体状况,结合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制定了个性化的生活康复计划。无论是肢体康复、语言训练还是认知能力提升,都有专业的康复治疗师进行指导。
  为培养特殊儿童自信、自强,激发儿童最大潜能,护理员们不断精进照料服务,根据儿童的身体状况和性别进行分区照护,制定了儿童24小时护理流程,从而保障儿童日常生活照料及儿童安全。
  福利院的孩子们病情各异,重残率超过90%,但是在护理员们的照料下,他们正在一天天健康成长。“孩子一天天健康起来,没有任何后遗症,各项生长发育指标正常,感觉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一位护理员告诉记者。
  精心呵护,让爱填满孩子内心
  在养护科,护理员们个个都是“多面手”,潜心修炼“十八般武艺”。用缝纫机做床笠、给孩子改衣服、做围兜;主动学习钩织,为孩子们钩织发饰、帽子……这些生活中的小“惊喜”让幸福变得更具象。
  为了增加孩子们的幸福感,护理员们坚持为孩子们举办满月、百天、抓周、生日、成人礼等活动,满满的“仪式感”让孩子们在爱中成长。
  不仅如此,养护科还严格落实“一人一档”,及时全面完整记录儿童的成长信息,按时进行儿童健康保健监测,定期书写儿童成长报告,记录儿童成长过程。
  创新实践,探索更优育养模式
  “奶嘴是凸出来的,不适合唇腭裂孩子的喂养。”经过反复研究实验,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副院长杨守伟发明出一种“吸管式奶瓶”,解决了孩子术后喂奶、喂药问题。
  福利院里一个孩子一个样,有些康复用具买不到,杨守伟就带着护理员们自己设计、亲手制作。它们有的造型特殊,有的功能独特,有的只为某一个孩子的特殊症状专门设计。
  多年来,杨守伟带领护理员们始终秉持创新理念,不断探索更适合孩子们的养育模式和护理方法。首创的重症脑瘫儿童的口腔护理方法、婴幼儿触摸墙在全国儿童福利院推广;为脑瘫儿童设计的脑瘫衣、为先天性肛门闭锁儿童创新的术后“暴露”护理法得到了业界认可;为唇腭裂儿童设计的“吸管式奶瓶”、为脑瘫儿童设计的生活康复器具……不仅有其他儿童福利院的人前来学习“取经”,还有许多社会家庭前来咨询、使用。
  这些年,杨守伟带领护理员们完成了《关于福利院唐氏综合征儿童早期干预的实践与研究》《关于社工理念融入福利院孤残儿童中的实践与研究》等6个创新课题,满足了孤弃儿童的特殊需求,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养护科也获评“山东省工人先锋号”。
  爱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实的展现。正是因为有许多默默奉献的“好妈妈”,用心用爱去守护她们心中最可爱的“折翼天使”,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才能在爱的抚育下开心快乐、无忧无虑地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