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晖 高丽君
在孚日集团的现代化车间里,来自外地的工程师张明瑞正在调试新设备。6年前,他选择在高密就业,如今的他不仅成为企业技术骨干,更在这里安家落户。他感慨地表示:“高密用实实在在的政策,让‘异乡’成了‘吾乡’。”
在高密,如张明瑞这样来高密就业创业的群体,正在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仅孚日集团,近年来就吸引高密市以外员工8000余人,占招工总量的46%,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如何让这些“新市民”真正扎下根来?今年以来,高密市以“服好务、办实事”为核心,从“准、新、实”三个方面发力,不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充分做好外来人才服务工作。
“准”字当头 需求直通解难题
高密市把服务“新市民”置于该市经济发展全局来谋划。日前,一场覆盖3700多家市场主体、涉及10余万名职工和新市民的“关心关爱大走访”全面铺开,经过17轮深度调研,让大家的切身需求汇集于案头。
“扫一扫二维码,自己的烦心事直达局长办公室。”7月30日上午,在孚日集团宿舍区,来自菏泽的职工王芳芳通过“惠企解难直通车”提交了子女入学申请。小小的二维码,成为汇集民意的“云桥梁”,已累计梳理住房、婚恋、教育等精准需求600余条。住建、教育、人社等职能部门建立“需求认领-限时办结-跟踪问效”闭环机制,确保让每项诉求有着落。
“新”字为要 定制服务润心田
在高密市老年大学“青年夜校”教室,20多名爵士舞爱好者正跟着老师学习。课程表显示,“青年夜校”开设了短视频剪辑、书法绘画、羽毛球、日常美妆、爵士舞等10余种课程。“以前下班后只能‘刷手机’,现在可以学才艺、交朋友。”已在高密定居的临沂小伙李伟已成为“青年夜校”的忠实粉丝。
聚焦“新市民”精神文化需求,高密创新服务供给清单。43项特色服务中,“健康夜市”让医院专家走进社区广场,“村BA联赛”让外来青年与本地村民同场竞技,“妈妈小屋”为哺乳期女工提供温馨空间。政策解读搭乘“便民利企直通车”广播栏目飞入千家万户,职能部门负责人在直播间轮值,今年已解答社保转移、公积金提取等热点问题320余个。
“我们把服务创新纳入督查重点,在高密市政府常务会设置常设议题,定期亮绩赛绩。”高密市政府办公室营商环境建设科科长叶佩佩介绍,服务“新市民”的“比学赶超”氛围,正催生更多接地气的创新实践。
“实”字为本 安居乐业见真章
走进星宇安防产业园保障性租赁住房社区,健身广场上孩童在嬉戏,超市、诊所等配套一应俱全。“在这里住得很舒服,夏天有空调,冬天有供暖,居住环境非常好。”从黑龙江来高密务工的刘美华夫妇高兴地说。这样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高密已建成1200余套,惠及2600余个“新市民”家庭。
在高密市人社局综合服务大厅,来高密创业的李勇刚办好30万元担保贷款。“从提出申请到放款只用了三天,‘容缺办理’模式真是太贴心了!”今年,高密市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300多万元,帮助145名“新市民”踏上创业路。此外,高密还为创业者举办AI人工智能、创业项目路演等就业技能与创业能力培训10场,1683人参加,累计开展各类职业培训20个班次,2092人参加“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
更贴心的关怀还在延伸:“公益红娘团”促成2300余对良缘;1万余名随迁子女同等享受教育资源;15条特色旅游线路串起红高粱文化景观;40余场健康体检覆盖近万人次;全民健身跑、“以花之名·邂逅浪漫”联谊会等百余场活动点亮人们的生活……从“一张床”到“一个家”,从“干事业”到“享生活”,高密用系统解决方案托起“新市民”满满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