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干部能上能下渠道

(2025年08月09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建芳

阅读提示
  干部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而畅通干部能上能下渠道,则是激发干部队伍整体活力、提升工作效能的关键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畅通干部能上能下渠道,其目标就是打破“铁交椅”“太平官”现象,真正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实干者实惠。
  以激励之策,让能者“有位”。能者“有位”是干部管理的核心导向,更是激发干部队伍活力的“引擎”。强化干部激励机制,让政治过硬、本领高强、实绩突出的能者有平台、有空间、有奔头。让能者“有位”,核心是构建“识能、励能、用能、护能”的全链条激励机制,让能者被看见、被重用、被保障。一是精准“识能”。细化能者标准,建立“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实绩贡献+群众口碑”四维评价模型。同时,拓宽“识能”识别渠道,注重一线识别、多元推荐、动态更新等方式,让能者不被埋没。二是全面“励能”。构建多元激励体系,让能者有动力。打破“部门墙”“身份限”,畅通干部晋升通道;丰富“精神激励”,通过精准表彰、典型宣传、情感关怀,让能者有荣誉;完善保障激励,通过待遇向能者倾斜、容错撑腰鼓劲、成长支持,让能者无后顾之忧。三是科学“用能”。优化岗位匹配,实现人尽其才;给能者压担子,提升能力;资源向能者倾斜,让干事有支撑;岗位动态调整优化,让能者持续“有为”。四是用心“护能”。积极营造“敢为”生态,让能者安心干,排除“躺平者”干扰。强化“组织撑腰”,领导干部带头为能者“站台”,在遇到困难时“搭把手”,在改革创新时给支持。同时,建立能者权益保障机制,明确干事创业中的权责边界。
  以从严之策,促庸者“让位”。如何破除“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沉疴,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良性循环,其核心在于建立系统化、常态化的从严管理机制。一是以精准考核“识庸”。完善考核指标体,建立“德能勤绩廉”全方位考核框架,突出实绩导向和群众评价;强化日常考核积累,变“年终一次性考核”为“常态化跟踪评价”;引入多元评价主体,推行“背靠背”满意度测评,让“隐身”的庸者在多方监督下“显形”。二是以刚性监督“治庸”。构建全方位监督网络,整合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巡察审计等力量,对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干部开展“贴身监督”。畅通问题发现渠道,设立举报专线,实行“接诉即办”机制。结合巡视巡察、专项整治,深挖“躺平式”干部、“太平官”的典型案例。强化监督结果运用,对监督中发现的“庸”的问题,建立“问题清单-整改台账-回头看”机制,对整改不力、屡教不改的,启动“让位”程序。三是以激励约束“防庸”。强化教育培训提能,针对干部“能力恐慌”导致的“庸”,开展“靶向”培训。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区分庸者不作为与改革失误,明确容错清单,为敢闯敢试、主动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营造担当实干氛围,通过表彰先进典型、宣传实干案例,树立“以实绩论英雄”的鲜明导向。
  以畅通出口机制,让劣者“无位”。畅通出口、让劣者“无位”,核心在于通过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机制,对那些违纪违法、失职渎职、品行失范的“劣者”形成刚性约束,进而实现清除一批、震慑一片、净化一方的效果。一是明确界定标准。“劣者”并非单一维度的犯错,而是涵盖政治、能力、作风、实绩等多方面的不合格。需细化界定标准,突出政治标准“硬杠杠”、能力实绩“刻度尺”、作风纪律“红线”、群众口碑“试金石”,让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二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考核是识别“劣者”的基础,需打破“好人主义”“轮流坐庄”的考核误区,确保结果客观公正。差异化考核避免“一刀切”,根据岗位性质设置个性化考核指标。考核结果“真运用”,将考核结果与“退出”直接挂钩。三是规范退出程序。分类施策“精准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差异化退出方式,对“不胜任现职但有其他潜力”的干部,调整到合适岗位;对“能力不足且无改进空间”的干部,予以免职、降职或转任非领导职务;对“违纪违法但未构成犯罪”的干部,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给予党纪处分,同步调整岗位等。
  (作者单位:中共潍坊市寒亭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