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莉娜 葛光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这既是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补齐文化发展短板的关键举措。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作为优质文化资源的核心组成,其大众化传播直达基层的过程,本质上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激发文化创新活力的重要实践,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与现实意义。
文化认同:凝聚价值共识,筑牢文化认同根基
文化认同是国家软实力的根基,而基层则是培育认同的核心场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
近年来,潍坊市通过构建“全域覆盖、精准滴灌”的基层传播网络,将理论宣讲队伍延伸至企业车间、田间地头、社区广场、校园课堂。这种“面对面”的直达模式,打破了理论传播的层级隔阂,让群众在熟悉的场景中理解国家发展脉络与文化根源。通过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的身边变化、通俗的生活道理,引导基层群众在多元文化思潮中锚定共同价值坐标,使文化认同从“认知层面”深化为“情感层面”,为民族复兴筑牢基层思想根基。
文化自信:厚植文化底蕴,彰显城市自信品格
文化自信作为最基础、最本源的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底气。文化自信的培育离不开基层文化土壤的滋养,而文化直达基层的关键在于将精神价值转化为群众可感可知的文化体验。
2024年8月,潍坊市提出了“崇文尚德、惟实励新、开放包容、自信图强”的城市精神,并立足自身发展实际,以“讲好潍坊故事 传播潍坊好声音”为主题,发挥潍坊农业扎实、工业雄厚、交通优越、科教发达、文化厚重“五大优势”,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宣讲融入生态环境建设、文明城市创建、基层社会治理等工作之中,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当代社会的主流文化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把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回答好,推动基层理论宣讲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进一步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城市精神的充分认可和坚定信念。这种“浸润式”直达路径,使抽象的城市精神转化为群众日常可见的文明实践、可参与的文化活动、可感知的发展成果。
文化创新:驱动创新发展,激活文化创造动能
文化创新既是文化建设的使命、任务和动力,也是文化建设的价值诉求和主要目标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基层传播中体现为传播载体、表现形式与互动方式的全方位创新。近年来,潍坊市通过“时代元素+地方特色”的双重创新,让理论传播在基层焕发活力。
在内容创新上,潍坊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与基层发展实践、地方历史文化深度融合,用“身边事”解读“大政策”;在形式创新上,运用新媒体技术,采取歌曲、快板、短视频、直播等形式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让理论“好听好看”;在主体创新上,基层文艺骨干、“百姓名嘴”成为传播主力,使理论表达更接“地气”。这种“创新链”支撑“传播链”的实践,不仅提升了理论直达基层的覆盖率,更激发了基层群众的文化创造热情,形成“传播-参与-再创造”的良性循环。
文化育人:强化思想引领,培育时代文化新人
文化育人就是以文化人,运用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来教化、培育、引导人民。文化育人的实效取决于资源供给与基层需求的匹配度。长期以来,基层文化存在“供给错位”问题,而文化直达基层的核心在于建立“精准对接”机制。
在具体实践中,潍坊市以“里仁”文化宣讲为载体,将文化育人与基层群众生活紧密结合,实现“按需施教”。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讲理、讲礼、讲例”内涵,潍坊针对邻里关系、家风建设等基层高频需求设计宣讲主题,让文化资源精准下沉至社区、乡村。这种“需求导向”的直达模式,既解决了基层文化资源“供非所需”的难题,又通过“以文化养身心、以德育润人心”的潜移默化,将理论教育转化为群众的行为自觉。当文化育人与基层生活场景深度融合,其育人效能便从“单向灌输”升级为“双向互动”,实现思想引领与生活实践的统一。
文化为民:践行人民宗旨,优化文化惠民服务
文化为民是坚持文化为了人民、文化服务人民、文化满足人民需求的价值取向,是文化直达基层的价值原点,其核心是通过优质资源下沉保障基层群众的文化权益。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传播,本质上是将理论资源转化为群众可享有的精神财富,体现文化建设要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潍坊市构建“多元主体+分层供给”的基层传播体系:领导干部带头讲政策方向,专家学者专题讲理论深度,基层书记常态讲实践路径,青年模范、先进典型用亲身经历讲奋斗故事。这种“精准画像”式的传播,确保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需求的基层群众都能“听得懂、感兴趣、用得上”。通过打通“理论供给-基层需求”的通道,潍坊让文化为民从“理念承诺”转化为“实践成效”,使基层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在理论滋养中持续提升。
文化强市:提升城市能级,擘画文化强市蓝图
文化强市的根基在基层,只有基层文化“枝繁叶茂”,城市文化才能“根深蒂固”。潍坊市将理论直达基层与文化强市建设深度融合,通过基层文化活力的激发,提升城市文化能级与核心竞争力。
在具体实践中,潍坊将党的创新理论与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特色相结合,通过风筝会、金石篆刻交流等基层文化活动,让城市文化特色在基层绽放;通过强化市民对城市精神的认同,增强文化归属感与凝聚力。基层文化的繁荣不仅为城市文化注入“源头活水”,更通过群众的主动传播扩大城市文化影响力。这种“基层筑基-城市提质”的赋能路径,证明文化直达基层既是文化强市的基础工程,也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核心路径。
潍坊市的实践深刻表明,文化直达基层不是简单的资源下沉,而是通过传播机制创新、内容形式优化、需求精准对接,实现理论与基层的“同频共振”。这一实践既丰富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层实践形态,也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潍坊经验”——唯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优质文化资源真正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才能筑牢民族复兴的基层精神根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作者单位:潍坊市宣传文化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