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付生 于菲 文/图
海化硝盐升级搬迁项目建成后,将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实现生产装置大型化、连续化和生产控制自动化。
新和成自主研发的蛋氨酸核心工艺打破了国际垄断,打造了国内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蛋氨酸生产线。
智永化工的“工艺包”成功替代国外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
一个个过硬实绩的背后,是滨海区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抢抓新机遇、布局新赛道、塑造新优势,加快做大做强,奋力实现“走在前、开新局”的奋斗成果。今年以来,该区围绕在产业转型升级上勇于创新、在紧盯前沿上敢于创新,沿链聚合、集群发展,形成了优势更突出的现代海洋经济产业体系。
创新引领
做强龙头企业夯实“四梁八柱”
“硝盐升级搬迁项目,因为采用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与原项目相比,都得到大幅提升。”8月18日,山东海化集团硝盐项目组工程部部长张少飞告诉记者,该项目正加快施工,投产运营后,年可实现营业收入6亿元。
作为全国重要的海洋化工生产和出口基地,海化集团依靠创新发展,深耕海洋化工领域,实现多种产品产能位居全国前列、主营业务收入持续增长的好成绩。
“今年是我们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一年,将围绕‘延长盐化产业、壮大能源产业、做大石化产业、发展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思路,着力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能力。”山东海化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孙令波说,作为大型企业集团,创新发展就是核心动力。
滨海区把创新发展作为核心动力,尤其是在发力“大树经济”,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上,该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加快迈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助力企业不断开创发展新优势,实现产业和企业同步壮大,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四梁八柱”。
“走内涵式发展之路,需要强大而先进的技术支撑,我们在产品质量、技术水平等方面,具备与国际一流企业竞争的实力。去年,我们公司实现销售收入近30亿元,同比翻番。”据山东新和成氨基酸有限公司综合办科长胡萍萍介绍,包括氨基酸公司在内,新和成集团已在滨海投资建设了6家公司,发展成为近百亿元产值规模的集群,打造了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精细化工产业高地。
从“单打独斗”到“组团发展”,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光”。如今,从空中鸟瞰滨海,一个个龙头企业犹如一个个“聚宝盆”,汇集起向海图强的雄浑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滨海正在大力实施龙头企业科技创新提升计划和“中小微企业跨越工程”,构建“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单项冠军—瞪羚—小巨人”的梯次培育体系。
目前,该区已培育省级“瞪羚”企业8家,省、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8家,市级“隐形冠军”企业26家,新增“小巨人”企业3家,进一步做大做实新动能“底盘”。
科技赋能
打造“拳头”产品带动“拳头”产业
因为有了先进的技术支撑,“塑料管”也立马“高大上”。
“我们的产品属于氯化高分子新材料,用这种新材料生产出来的管道等,与通常所说的‘塑料管’完全是两个概念。”山东高信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金胜波告诉记者,他们是专门从事新型工程塑料生产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因为技术先进,产品畅销国内外,是省级“单项冠军”。
金胜波告诉记者,坚持创新研发,该公司已拥有28项专利,先后参加了2项国家标准规范的制定,打造了三大产品体系,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形成了在全国拥有绝对优势的产业规模,迅速成长为新型工程塑料领域的龙头企业。
通过科技赋能,滨海众多企业打造了“拳头”产品,带动了“拳头”产业,在市场上拥有了话语权。山东智永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是其中一个代表。
记者来到智永化工,通过实验室的窗口,看见数位身穿化学实验服、头戴防护镜的科研人员正在进行专项试验。成立仅2年时间的智永化工因为成功研发出甲基异丙基酮等4个精细化工“工艺包”,成为行业“黑马”,声誉鹊起。
化工领域的“工艺包”,也称为“成套技术包”,是精细化工生产的核心,对于精细化工生产过程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很多精细化工企业依靠国外的“工艺包”来推进生产、实现升级。
“我们的‘工艺包’,在相关领域实现了国外技术替代。就拿甲基异丙基酮‘工艺包’来说,之前因为国际技术垄断,国内无法生产相关产品,只能花高价从国外进口,价格高位时每吨在12万元左右。我们研发成功后,授权给国内某大型精细化工企业使用,生产的相关产品在质量上优于国外产品,价格降低到每吨4万元左右,普惠了国内企业。”智永化工总经理朱素娟说,在精细化工领域,一项先进新技术的研发成功,往往代表了一个相关产业的兴起。
化工高盐废水被国家定义为“危废”,以前的处置,主要是等水分蒸发后,把留下的固体废渣进行防渗透填埋。智永化工的氯碱技术“工艺包”,解决了这一问题,变废为宝。
“我们研发的高盐废水熔融技术,可将化工高盐废水中的杂物有机物浓度由15%至20%,降低到百万分之五以下,可用作生产工业用氯化钠的原料。”据朱素娟介绍,通过这项技术开展化工高盐废水循环利用,预计年收益在2亿元左右,所以该公司也在计划上马相关产业项目,实现“技术+生产+销售”的全产业链布局。
据了解,加快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智永化工公司还有10个精细化工“工艺包”正在加快研发。
就这样,一项项新技术,在潍坊滨海转化一个个新产业项目,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今年1至6月份,滨海区GDP增速位居全市第2位,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了15.6%、营业收入增长了30.4%、利润增长了135.5%,该区经济稳中有进,增长态势稳固向好。
延链聚合
创新园区建设推动区域经济上档升级
潍坊滨海现代海洋化工优势产业集群入围全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滨海科技创新园获批省级首批创业创新示范综合体……创新“园区+”运营模式下,滨海区的发展结出丰硕的成果。
产业园区是承载企业项目集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战场。日前,位于滨海科技创新园的山东冀凯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
冀凯装备副总工程师赵辉告诉记者,他们的产品属于采煤刮板输送机装备,采用国内先进的整铸生产技术和3D打印生产工艺,具有生产周期短、尺寸精度高、整体性能一致的优点,投产后,迅速打开局面,在这一传统产业领域实现了加快发展的“弯道超车”
据了解,滨海科技创新园是以承载高端产业落地、新兴产业孵化、科研成果转化为主的产业园区。“园区优先发展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主导产业,落地了诺康医疗无扰式生命体征监测设备、大洋泊车智能立体车库等10余个科技含量高的重点项目。”科技创新园党委书记杨辉说。
滨海科技创新园是滨海创新园区发展模式的一个代表。着力构筑高能级战略发展平台,这里打造了绿色化工园、中外合作产业园、先进制造业产业园、科技创新园、海港经济区等五大产业园区。
各园区特色鲜明、各具功能、要素互通,为优化“双招双引”,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链式发展夯实了基础,力促一批创新产业、高端产业项目落地。
“我们成功引进的世界500强敬业集团可加工利用金属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近百亿元。成功引进的中车交通与韩国凯斯思10万台新能源乘用车项目,预计可形成10万台新能源汽车产能。”滨海区先进制造产业园开发服务中心副主任刘伟说。
依托园区,滨海区以“链长制”为抓手,大力实施“5325”工业培育计划,精准绘制以弘润、鲁清石化等项目为主导的石油化工产业;以浙江新和成、国邦医药、京新药业、万盛股份等上市公司为主导的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以山东海化集团为龙头的盐化工产业;以润丰、绿霸、中农、先达等企业为骨干的生态植保产业;以潍柴重机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产业“五大主导产业链”图谱,明确图谱清单、完善产业链条,实施产业链招商,大力培育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高地。今年,滨海区列入省、市重点项目28个,数量位居全市前列;尤其省重大项目,滨海区入选4个,入选项目数量在全市居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