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山

(2022年08月30日) 来源:潍坊日报
  个人简介
  脾胃病科主任,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首届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委员会委员等,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
  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脾胃病诊疗,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慢性便秘、慢性腹泻等病症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 医路风华
  躬耕临床36年,刘兴山一面埋头钻研传统脾胃病学理论,一面紧跟镜下微观视角,将人体脾胃病系统里的“道道”摸清摸透,让每位患者吃好、舒心,这是他心中深深的执着。
  在他看来,传统医学体现的智慧始终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每当有年轻医生加入团队,刘兴山都会与他们促膝长谈,讨论脾胃病的基本理论。在诊疗中他总结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形成了高蛋白、高脂肪的饮食结构,与曾经的五谷杂粮饮食习惯截然不同。一方面使得人体脾胃系统运化负担加重,一方面出现了很多“富贵病”和急性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现代医学认为是以大肠粘膜及粘膜下层为主要病变部位的炎症性疾病,中医诊断则为痢疾,是湿热浊毒内蕴,痰瘀阻滞络脉所致,治则当以苦化湿浊,清肠止血为要。中医学认为:本病常见湿热蕴结、气血失调、脏腑食积、邪气外袭、内生邪气、虚实夹杂之候。溃疡性结肠炎其病在肠,发病主要与脾有关。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均可导致湿热蕴结、腑气不利、气血瘀滞、湿热与气血相搏结、血肉化腐发为本病。溃疡性结肠炎病理特点为正虚邪恋,本虚标实,治疗当辨清标本缓急,分别论治。
  36年的脾胃病求索之路,刘兴山逐渐有了自己的“道道”:“用药强调脾胃是关键、脾肾双补是根本。”调理脾胃气机之剂应贯穿始终,遣方用药,以平为期;辨证施补,不求峻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