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民间艺术
品民俗文化

(2022年08月30日) 来源:潍坊日报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春晖 文/图
  8月29日,记者来到第六届中国(潍坊)民间艺术博览会齐鲁风物——2022山东省民俗文化博览会展区,感受民间艺术精品魅力。
  在麻编展位上,精美的提篮、立体的花瓶、风格多样的饰品盒……这里摆放着数十件麻编工艺品,它们或素净或典雅,给人一种赏心悦目、妙不可言的感觉。创作者杨洋正在创作麻编手工艺品,随着双手灵巧地翻动,麻绳在她手里不断变幻着形状,不一会儿,一个精美的提篮已经显露出了雏形,吸引了很多市民观赏。市民侯女士说,很难想象,一直以质朴、田园风形象出现的麻绳,编就的手工艺品却如此精美和“高大上”,让人看后爱不释手。
  来自青岛的手工艺创作者徐慧君正在现场烙画。只见她拿着一支“火笔”在木板上创作,熨出的烙痕线条粗细不一、简洁明快,层次感很强。在创作过程中,徐慧君还向观众讲解烙画的精髓。她说,在创作烙画时,要同时把握火候和力度,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县布玩具传承人孙秀兰带来的布老虎,憨态可掬、惟妙惟肖,成为孩子们的心头好。此外,剪纸、泥塑等手工艺人也都在现场进行创作,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
  市民王先生在各个展位都看得很仔细,还购买了不少手工艺品,“我对咱们潍坊的一些手工艺品比较熟悉,但这里有一些手工艺品还是我第一次见,确实做得非常精致。在这里了解了不少民俗文化知识,收获颇丰。”
  据了解,该展区汇集了省内40余位民间艺术大师及潍坊市优秀民间手工艺者创作的艺术精品。通过展览,不仅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了民间文艺知识,也让广大市民近距离感受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与民间艺术大师交流互动,体验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感受民俗文化魅力。



本土画家山水画亮相中国画节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翠
  第十一届中国画节8月26日盛大开幕。潍坊画家王乐堂的山水画作品在本届中国画节亮相,吸引了书画爱好者的目光。
  8月28日,记者走进王乐堂山水画作品展区,他正在向参观者讲解作品《稳如泰山》的创作过程。“‘五岳独尊’的泰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名山、神圣之山,经过历史积淀,形成了深厚的泰山文化,其中蕴含着诸多内涵。”王乐堂说,在创作过程中,他以四方形而非高耸形的构图来呈现泰山,竭力刻画出泰山的气势雄伟、基础宽广,给人以安稳厚重的感觉。
  画中的泰山十八盘崖壁如削,远远望去,犹如天门云梯。“十八盘象征着坎坷艰难的前进之路,启示人们只有经过艰苦攀登才能到达峰顶。”王乐堂说,近景是一片树木,树为“材”,寓意着祖国人气兴旺、繁荣昌盛。
  作品《稳如泰山》中的线条极其复杂,长线、短线、粗线、细线、虚线的浓与淡、聚与散、疏与密都恰到好处,一波三折,一气呵成。“我主要靠毛笔和墨韵来体现技法的高低,手握毛笔在纸上尽情跳跃,随心而动,线条或流畅或曲折。”王乐堂说。
  记者注意到,《丹青留韵》《山水清音》《瑞雪山村》等几幅作品同样布局精巧,笔墨精达,意蕴无穷。王乐堂表示,这是他第四次参加中国画节,为赴盛会,他精心创作了十幅作品进行展示,希望能与书画名家和爱好者共同交流、切磋技艺。



陶艺家现场亮绝技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洪明 文/图

  8月29日,记者在鲁台会展中心一楼陶瓷紫砂展区看到,来自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正在现场画陶瓷,纷纷亮出专业特长和手中绝活,博得观众连声称奇。
  来自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金大翁书法、国画、瓷画样样精通。只见他在一块瓷板上挥洒自如,一幅大写意瓷板画仅用一个小时就完成了。瓷板画简洁淡雅,形神兼备,一只栩栩如生的八哥站立在山水美景中,煞是好看。他已经参展6次了,每次都会认识一些名家,通过交流切磋,他的书画水平及瓷画技艺明显提高。
  现年60岁的王淑凝出生于景德镇陶瓷世家,在文化艺术氛围熏陶中长大,2018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淑凝以画牡丹名扬全国。只见她手握画笔,轻轻在瓷胎上勾勒,仅用30分钟一幅牡丹美景便呈现在瓷瓶上。她说,瓷瓶经过高温烧制,画面视觉效果更好。
  潍坊市侨联华侨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委员会秘书长杨永波告诉记者,国画和瓷画历史渊源相近,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名家,都有很深厚的书画艺术功底,潍坊的很多青年画家也慕名到景德镇学习瓷画,每年的潍坊文展会成为连接中国画都和世界瓷都的重要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