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淑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新生活,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也是践行健康生活新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行动。潍坊市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新生活应牢牢把握“三个有机结合”,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新生活的深度耦合,培育具有反思能力、理性思维和行动效能的现代个体和文明社会,建设更高水平的全国文明城市。
一、牢牢把握理论宣传“深入”与“浅出”有机结合
美德健康新生活包含的“美德”“健康”“新生活”,体现的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结合。要做好其理论宣传,首先须完成从“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外显特征就是理论的深入与宣传的浅出效应。一方面要做好理论深挖的文章。深耕历史文化内涵,尤其是潍坊本土文化的深入挖掘,发挥丰厚文化资源优势,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在“文化识别”和“文化吸引”方面更具魅力,从而更有利于发挥本土文化对人才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宣传引导的“浅出”,使其更贴合群众的生活方式。从群众需求的内容、形式出发,做好“旧瓶新酒”与“新瓶旧酒”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创新转换。如充分发挥潍坊好人的“名人”效应,创新设立“好人长廊”“故事会”“百姓论坛”等展示平台,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更加亲切的形式展现传统美德的现代价值。
二、牢牢把握志愿服务“质”与“量”有机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更好发挥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美德健康新生活的倡树恰逢其时,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为其提供了必要人力支撑。因此,要实现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与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新生活深度融合,需把握好志愿服务“质”与“量”的统一。
一是“量”的规划应摒弃纯粹数量的追求,实现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精准化、常态化、规范化,保证“共性”与“个性”的合理匹配。精准化体现在服务队伍的多样化、服务内容的多元化,能精准发挥其效能,精准对接群众各方面需求。常态化解决的是志愿者分散分布、难以聚合、无法及时发挥合力效应等问题。需积极优化志愿服务平台实现其管理常态化。规范化是科学管理服务队伍、长远规划服务项目、合理安排服务活动,使其更好发挥整合社会资源、促进社会发展的效能。二是质的优化应注重协调合作,使志愿服务真正成为基层群众的“黏合剂”“连心桥”,排解矛盾的“解压阀”“缓冲器”。从制度设计、组织建设、管理体系、培育机制、考核评估激励机制等方面优化志愿服务体系,兼顾物质激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实现用志愿服务有效供给的“增”促社区治理负担的“减”。
三、牢牢把握制度建设“效”与“能”有机结合
制度建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障,也是促进美德健康新生活形成的关键。一要强化基层党组织的主体责任,完善基层党组织吹哨制度,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借助党员社区报到制度,建立社区党员联络机制、响应机制、互动交流机制和激励考核机制,将好制度发挥出更高效能。二要优化平台管理体制机制,通过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监督考核机制、协同联动机制,使其成为新时代美德健康新生活形成的主阵地。三要创新完善基层治理各项制度,通过细化社区治理各个模块,以模块为单元进行专业化政策评估和科学性制度建设指导,从而构建一整套更加专业、科学、规范的社区治理体系,为倡树美德健康新生活提供制度保障和平台支持。
(作者单位:中共潍坊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