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新海
昨天,在省城工作的儿子打来电话,顺便问道:“奶奶菜园里的地种上了吧?”我倏然想起,已经十几天没回老家了。
我的家乡是城南十多公里处的一个平原村。母亲的小菜园,说起来就是老宅院墙东边和南边的两块闲场,合起来约有一分地。这里原来栽着几排杨树,前些年因村里统一规划伐掉后,母亲便找人挖出树墩,自己一点点除石垫土,慢慢开垦成了菜园。
母亲今年81岁了,一生务农,一生种地,满眼都是干不完的农活。她和父亲勤劳持家,含辛茹苦拉扯大了我们兄妹三人。随着我们兄妹先后在外成家安家,父母也年事已高,便将承包地转了出去。这些年,父母在城里住不惯,一直在老家生活,母亲又是闲不住的人,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侍弄她的小菜园上。
我们每次回老家,都劝说母亲: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你们年龄也大了,千万不要再苦再累着了。但母亲总有她的道理:庄户人就是种地的,地闲着白浪费,再说干活还能锻炼身体,自己种的菜无公害,吃着放心。我们说不过,只好由着她去吧。
就这样,一年四季,母亲空闲时大都在小菜园里劳作,整畦、播种、施肥、浇水、除草,一丝不苟,精耕细作,硬是把小菜园打理得井井有条,郁郁葱葱。每当邻里夸赞蔬菜长得好时,母亲都会露出自豪的笑容。年初,母亲根据我们兄妹的喜好,列出种植“菜谱”,从春天的菠菜、韭菜,夏天的扁豆、西红柿,到秋天的茄子、油菜,初冬的白菜、萝卜……时令蔬菜品种齐全,应有尽有。母亲的小菜园,成了我们源源不断的“菜篮子”。
回到老家,我们已习惯了先到小菜园里转一圈,察看蔬菜的长势,适时也帮着浇浇水、除除草,小妹还喜欢录个视频发朋友圈分享一下。做饭时,直接到菜园里摘菜;吃饭时,再到菜园里拔几棵大葱或蒜苗,吃得新鲜、可口、享受,全家人其乐融融,真正吃出了“家的味道”。
返城时,母亲都提前准备一些方便袋,一式几份,大包小包,在车子后备箱里装满各种蔬菜。有时,我们嫌太多吃不了,跟她急,可她总是笑着往里塞。此时,也应该是母亲最开心最欣慰的时候吧。记得有一次,我打趣说:这几包菜,城里又不贵,还不够来回汽油钱。看到母亲黯然的神色,我后悔了好一阵子。
每当蔬菜换茬时节,我们都让母亲打电话说一声,好抽空回老家帮忙收种,但母亲从未说过。有一次,我回家正赶上翻地,干了半个小时,手上竟然磨起了水泡,母亲嗔我“不会干农活”。
终于又回老家了,当我和妻子慢慢走近菜园,望着母亲越发佝偻的身影,迎风飘动的银发,心里不由五味杂陈,感慨不已。母亲精心呵护的小菜园,浸透着她多少付出和汗水,种的是我们喜欢的蔬菜,更是一份对子女温润深情的爱和期望。
母亲的小菜园,也成为我们一直的惦念,一直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