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台文化:
生生不息的历史传承在这里呈现

(2023年03月17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栏语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未来可持续挖掘的文化内涵,让潍坊这座城市加速迸发出开放包容的活力与魅力。博物馆作为地方历史传播的有效载体,近年来,随着我市“博物馆之城”建设的推进,在国有博物馆稳定发展的基础上,非国有博物馆隐于民间、各有专藏,也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它们各司其职,在加强文物价值挖掘阐释、传播利用上呈现出多样化特色。为让文物“活”起来,讲好文物故事,服务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潍坊日报》今起开设“潍坊博物”专栏,介绍潍坊市现有的非国有博物馆文物的艺术价值、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讲述文物背后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和曲折经历,让读者领略潍坊文物不朽的价值和魅力。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郭超 文/图

  麓台,位于浮烟山东麓,原是西汉宰相公孙弘墓,经千百年演变而形成的一个宽阔台阜,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在此读书论经,修身养性,麓台留下了众多求学佳话。由此衍生的麓台文化也常被人津津乐道,对潍坊的文风繁衍起了重要作用。
    ◆历史名人与麓台结下不解之缘
  提起麓台文化,或是山左文化,就绕不过坐落在浮烟山东北麓的潍城区望留街道麓台村。麓台的历史在明代以前就有记载,唐代开元年间有北海县鹿台乡。据记载,唐代的鹿台即自明、清一直延续到现在的麓台村。作为国家三级博物馆,麓台文化博物馆主要展示与麓台文化有关的名人思想、教育、老家具、老物件等资料及藏品,采用图标、照片、拓片、雕塑、文字说明等多种形式展览。九大展览主题环环相扣,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历史和文化的平台。
  行走在麓台文化博物馆之中,质朴的风格散发着古老而又神秘的气息。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位位历史名人与麓台结下的不解之缘。
  在经学之首展区,一座庄严肃穆的公孙弘雕塑,在灯光变化下庄重感扑面而来。据了解,公元前200年,公孙弘出生于齐地菑川,少时为吏,牧豕海上,削竹抄书,四十岁攻读《春秋》。公孙弘曾以孝廉、文学闻名乡邦。
  “公孙弘是西汉建立以来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为西汉后‘以丞相褒侯’开创先例。公孙弘的最高哲学范畴是‘和’,并提出了治国安民的八项主张。”据工作人员介绍,公孙弘在职期间,广招贤士,关注民生,并为儒学的推广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公孙弘去世后,葬于浮烟山麓,《潍县志稿·古冢》有详细记载,1979年,麓台公孙弘墓被立为潍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1月,在麓台旧址为公孙弘墓新立墓碑,赞扬公孙弘对当地百姓作出的贡献。
    ◆麓台书院开启潍坊书院教育序幕
  明清时期,浮烟山区域成为山东地区文化重镇,其中,一代大儒刘应节更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科举之光展区,博物馆特别展出了刘应节的生平事迹,以供后人敬仰。
  在展厅一侧,一处“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讲堂吸引了记者目光。讲堂摆有古色古香的长方桌凳,辅以精致的青砖铺砌,仿佛看到讲学先生手执书卷,仪表堂堂,几名学生聚精会神、倾耳注听,再现了古代讲学的场景。
  据悉,刘应节是清代著名学者,嘉靖进士,官至兵部、刑部尚书,在抗击鞑靼、整顿国防中有突出贡献。
  刘应节致仕回潍县后,因对自己开蒙成才之地浮烟山深怀眷恋,遂卖掉城里房产,出资修建了“麓台书院”,并担任主讲十多年。传业、授道、解惑,悉心培育了一大批才德兼备的学子,使麓台文化得以传承发展。
  麓台书院开启了潍坊书院教育的序幕。书院继承了传统书院的会讲制度,定时延聘名师讲学,辩驳问难,听众不限于生徒弟子,凡地方绅民士夫亦可参加听讲。麓台书院名师荟萃,各倡己说,理学、史学、文学、金石之学各成特色,显示出浓郁的学术氛围。
  在刘应节的执掌下,四方学子、慕名求学者,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十五年间培育英才甚众,相关机构官员经常到麓台书院征举选贤,因麓台坐落在浮烟山的左面,历史悠久,曾出现空前的讲学盛况和名家辈出现象,潍坊本地便将之概括为山左文化现象。
  工作人员说:“在其影响下,潍坊书院教育有了长足发展,思乐书院、西涧草堂、程符精舍等都对推动潍坊地方人才兴起,尤其是科举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