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图强 “潍”来可期

(2023年06月02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瑗
  浩瀚海洋蕴藏无限机遇,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
  逐梦深蓝、向海图强,是潍坊多年来的夙愿与追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经略海洋,潍坊重任在肩。2022年,全市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经略海洋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部署要求,以“海洋经济突破年”为主线,全力主攻“海洋经济”战场,加快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经初步核算,海洋产业生产总值达到1552.18亿元,同比增长7.03%,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1.2%,海洋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在莱州湾畔,一个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环境优美、海洋治理高效的现代化海洋强市扬帆远航,“潍”来可期。

  海洋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蕴藏着重要的战略资源,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点。随着海洋经济总量稳步提高,海洋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发展水平持续提高,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潍坊如何扩大海洋优势?
  因海而兴,向海而生。潍坊牢固树立“大海洋观”“大海洋办”理念,研究建立了全市现代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制度、“1+4+16+16”工作推进机制、市县两级“1+1”重大问题化解机制,建立健全了海洋发展跨区域、跨部门沟通协调、合作交流机制,凝聚了全市海洋产业发展合力。
  市委、市政府将蓝色经济列入19条新产业赛道之一,坚持产业先行,组织实施了海洋产业提升、特色园区培育、重点项目建设三大工程,加快推动海洋传统产业弯道超车、海洋新兴产业换道超车。
  ——产业层次持续提升。构建了以虾贝三文鱼3条百亿级产业链、蓝色良种为品牌的现代海洋渔业。以潍柴、豪迈、天瑞等为骨干的海洋动力装备。以海化、海王等为龙头的现代海洋化工。以新和成、富康等为代表的海洋生物医药。以海上风电、渔光互补等为重点的海洋新能源。以山东夙沙、天维膜等为引领的海水综合利用。以渔盐文化、风筝文化、海上竞技等为特色的海洋文化旅游等海洋产业集群。
  ——园区规模不断壮大。培育壮大潍坊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滨海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等海洋特色园区26个,全年完成投资345.9亿元,实现海洋产业业务收入1731.6亿元。
  潍坊生物医药产业园入选全国2022年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百强榜,潍坊滨海现代海洋化工优势产业集群成功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库,昌邑市海洋精细化工特色产业集群入选2022年省特色产业集群,是全省30家入选集群中唯一一家海洋特色产业集群。
  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往前推,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潍坊态度坚决,思路明确,推动海洋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组织实施了总投资1563.2亿元涉海重点项目125个,其中纳入省重点8个、市重点49个,省市重点占比40%,完成投资330.2亿元,已完成年度计划的110%,47个项目已建成。
  昌邑三峡海上风电项目并网发电,成为全省首个海洋牧场与平价海上风电融合示范性项目、首个一次性全容量并网海上风电项目。
  产业是城市的灵魂。聚焦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和海洋未来产业培育,在紧踏新时代发展的节拍中落地生花,不仅厚植着潍坊经略海洋的新优势,也培植了海洋产业的新高地,激荡起向海洋进军阔步前行的澎湃力量。
  海洋科技创新不断深化
  打造深海科技新高地

  海洋科技创新,科技是“核心词”。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是新一轮海洋强省建设的硬核支撑。潍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海洋领域集聚。
  抢抓蓝色经济新机遇,紧盯海洋装备产业创新化、智能化、高端化,潍坊坚定不移优存量、扩增量、提质量,为全力推进现代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全市累计建成海洋领域省级以上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0家、重点实验室3家、新型研发机构8家、技术创新中心3家,科技部海洋科技型中小企业140家,海洋领域高新技术企业42家,市级重点实验室41家、创新创业共同体5家、新型研发机构2家。
  ——科创体系不断完善。揭牌成立了部、省、市共建的全国首家海水综合利用研究中心,聚力打造部省市联动、产科推融合发展模式,为全国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探索“山东模式+潍坊经验”。引进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内燃机产业计量中心落户潍坊;超高速高压水动力平台正式列入崂山国家实验室核心公共平台。
  ——海洋种业再创突破。与中科院黄海所、中国海洋大学等院所高校加强联合攻关,在打破南美白对虾良种选育“卡脖子”技术基础上,突破了单环刺螠(海肠)工厂化繁育技术。
  ——牢牢把握种业核心。依托全国首个南美白对虾联合育种平台,潍坊邦普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了全国最大、遗传多样性最高的南美白对虾活体种质资源库,目前每年可生产20万对南美白对虾种虾。
  昌邑市海丰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培育出国家首个海产蟹类——梭子蟹养殖区。目前每年供应市场成蟹可达500吨,市场占有率1/3。
  就在前不久,邦普种业、海丰水产入选农业农村部扶持的国家水产种业振兴企业名单。
  ——人才活力持续激发。大力实施海洋人才“十百千”工程,引进涉海高端技术人才8人,5个人才项目入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蓝色人才专项,揭牌成立全国首所游艇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加速深化。勇立潮头,突破深海,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重大成果,展现了向海图强、攻坚克难、挑战极限的潍坊智慧。
  以港促产以产兴城
  港产城融合发展加速推进

  港口与城市,从来都是唇齿相依、荣衰与共,都离不开海洋经济的强力支撑。推动港口、产业、城市深度融合、相互支撑、整体发展,潍坊港和潍坊相得益彰,释放出“聚变效应”。
  港、产、城,港口为先,是“龙头”。积极融入全省港口发展大局,山东港口集团与森达美集团签署股权转让协议,潍坊港成为全部由山东港口集团运营的地区性重要港口,实现港口规划“一盘棋”、资源开发“一张图”、管理服务“一张网”,进一步完善了山东港口一体化发展布局。
  ——完善配套设施。潍坊港5万吨级滚装泊位完成主体建设,山东港口渤海湾港外贸空箱调拨基地和中谷潍坊港“散改集”基地成功落户,小清河复航工程潍坊段顺利试航,疏港铁路、疏港高速加快推进。潍坊港全年完成吞吐量4355万吨、集装箱58万标箱。
  ——加快港城融合。协调推动潍坊港与滨海区、保税北区联动发展,加快构建以港口为依托、产业为支撑、城市为保障的港城融合发展新生态,潍坊港粮食产业园区仓储设施一期建成,区港业务监管、进出口通关便利化等工作加快推进。
  4月28日,山东港口在潍坊举行港产城融合发展(潍坊)建成项目投产暨新项目启动仪式,5项建成项目投产,3项续建项目、18项计划新启动项目开工,总投资达307亿元,加力推进山东港口与潍坊市战略合作走深走实,推动“三区互融”落地落实。
  港产城融合发展项目的落地和启用,助推港口兴隆、产业兴旺、城市兴盛,将为加快建设更好潍坊打造一个动能澎湃的蓝色增长极。  
  在港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的引领下,港口与城市、港区与企业实现深度互动,港口繁荣和城市发展一路同行。
  开拓对外交流空间
  海洋开放合作成果丰硕

  全力打造经济增长“蓝色引擎”的潍坊,向海洋推开对接国家战略的“潍坊窗口”,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着新作为,着力以开放赋能赋势,紧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国家战略,突出强化滨海城市意识,构筑海洋开放平台,提升经略海洋能力,建设环渤海区域性海洋经济中心,让全维度要素在潍坊交汇融通搭建新平台,带来新动力。
  高标准举办第四届潍坊国际海洋动力装备博览会,30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国家级海洋科研院所参展,发布了首部地市级海洋动力装备产业蓝皮书,搭建了长久开放的“云上博览会”,达成合作成果28项、总投资157.5亿元,实现了“会、展、洽”一体化。社会关注度、参展商数量、展会效应发挥均创历届之最。
  以博览会为平台加强对外招引合作,潍坊与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所、省海洋局三方签约共建山东海水综合利用研究中心,与省海洋局、山东海洋集团三方签署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与国家海洋卫星中心、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三方签约共建潍坊市海洋遥感应用与科技创新实验室,深入链接政策、资金、人才、项目等优质资源,激发海洋发展新动力。
  潍坊国际海洋动力装备博览会,搭建起了展现城市形象、汇聚创新要素、扩大对外开放的“蓝色桥梁”,奏响了一曲潍坊“蓝色朋友圈”乘风破浪、向海图强的“黄河大合唱”。
  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
  打造绿色海洋生态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于海洋来讲也是如此,潍坊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打造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
  ——强化陆海统筹治理。实施完成全国单体资金量最大、总投资4.41亿元的寿光老河口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互花米草完成治理面积1138公顷,全市20个省控以上河流断面全部达到四类水体以上,其中16个达到优良水体。
  ——生态建设稳中有进。累计争取中央资金7.28亿元,组织实施了13个生态修复项目,修复面积居全省第一,建成全国唯一一个以柽柳为保护对象的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打造了“柽柳+肉苁蓉”海洋生态修复“潍坊样板”。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潍坊加快发展“蓝碳经济”,聚焦国家“双碳”战略,依托潍坊渔业产业技术研究院和莱州湾滩涂生物碳汇实验室,与中国水科院黄海所合作,深入开展龙威海水增养殖区沉积物及生物碳库调查监测评估,助推“蓝碳经济”发展。
  坚持依法管海治渔
  持续筑牢海上安全防线

  创新渔船渔港管控模式。在渔船生产集中的东营、威海、烟台、大连、青岛等地设立5个渔船流动党员党总支,建成市级渔业安全应急中心,全市6个渔港实现分级管理,海洋渔船全部纳入24小时实时管控。开展平安和谐海洋建设,党建引领渔业安全生产做法在全省推广,“海上党旗红”品牌持续打响。
  全面加强海洋执法。扎实开展“中国渔政亮剑”“护渔·护航”等专项执法行动,先后获评农业农村部“亮剑”系列执法先进集体、全国渔业行政执法优秀案卷、全国渔业船舶安全监管执法典型案例。近年来,全市累计检查渔船3000余艘次、用海项目1630余个次,清缴涉渔“三无”船舶305艘、违规渔具1670套,为海洋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执法保障。
  提升海洋综合管控水平。为全市海洋渔船配备防碰撞自动识别系统、北斗终端等安全通导设备,强化无人机、海洋卫片等高科技海洋执法监管手段使用,构建完善的海洋和渔船动态监管信息系统。不断提升海洋预警预报服务水平,持续在市级媒体平台全方位发布海洋预报,筑牢海上安全“蓝色防线”。
  风起潮生,自当迎风破浪。任重道远,更需快马加鞭。此刻,风帆再起,全市上下正勠力同心、团结奋斗,持续提升经略海洋能力,加力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实力强品质优生活美的更好潍坊贡献海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