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莹 通讯员 郝新栋)做好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是提高教育公共资源均等化服务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昌邑市奎聚街道高度关注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将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纳入当地义务教育发展规划,及时完善政策措施,着力构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333”管理体系,让随迁子女享受平等、优质教育。街道李家埠小学秉持“让每一个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宗旨,对随迁子女实施跟踪管理、帮扶学习、家校合育、体验成长“四项举措”,尽最大努力保障随迁子女享受优质教育。
建立一个数据库,实施“闭环式”跟踪管理。该校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采取了“一摸底二建档三追踪”的闭环式教育管理模式,在开学初组织班主任、任课老师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行全面的家访,对学生家庭情况进行全面的“排查摸底”,使每位任课教师对学生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排查摸底情况,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依据不同的情况分类分层,进一步细化,建立“完整、能查、可用”的动态式“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基本情况”数据库。针对特殊学生,每班确定3名教师进行个案跟踪、“挂牌”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实施因材施教。
实施三种策略,力行“手把手”帮扶学习。加强教师培训,提出并实施了“分层教学”“结对帮扶”“点对点辅导”等措施。要求每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遵循“低起点、高要求”的原则,实施“分层教学”,特别关注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困生”的学习,从基础抓起,设置相应的课堂练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重塑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开展教师和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困生”的“点对点辅导”,教师根据该生当天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薄弱环节,利用课后时间及时进行查缺补漏,做到“当日知识当日清”。以“小手拉小手”的方式,实施“结对帮扶”,为每个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困生”配备一名优秀的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补漏等方面提供示范和导学,以“榜样引领成长”。
开辟三条路径,实现“零距离”家校合育。该校把提升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长的教育能力作为重要课题,采取多种方式指导外来务工人员开展家庭教育。以“资源共享、互助共赢”为宗旨,成立由学校领衔,教师参与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长互助学习联盟”,采用互助学习模式,以孩子为主体,合力给孩子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教育。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服务站”,随时倾听家长诉说、分享家长经验、探究家庭教育方式。组织由教师和家长代表参与的“家庭教研论坛”,就家庭教育和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组织研讨,研究解决策略,加强沟通,增进互信。
开展三项活动,做好“菜单式”体验教育。该校以发展为本,以活动为载体,定期组织开展“菜单式”体验教育指导活动。开展“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走进校园、进入教室,聆听各具特色的学科课堂,领略教师教学风采,观察孩子课堂学习,了解孩子的常规习惯,体验孩子的学校生活,感受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耕读亲子运动会”,通过父母与子女共同运动游戏,促进亲子间的亲密关系,培养情感,增进亲子间的配合默契。组织开展“书香家庭”创建活动,从实际出发,购置书籍,提供给外来务工人员家庭选读,协助他们实施“七个一”读书计划,让随迁子女家长真正受益于书香家庭活动。
得益于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学管理的持续发力,奎聚街道李家埠小学逐步走上了健康、良性发展的轨道,教学质量持续稳步提升,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