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金斗
据考,诸城市岔道口村是宋代“画圣”张择端的故里。
我们一走进岔道口,就被庄重高耸的“茶道古街”牌坊所吸引。古街东侧是千年古村岔道口村发展史石雕壁画,西侧为《清明上河图》石雕文化墙。古街的中央位置,摆放着一座刻有“江北第一壶”的石刻茶壶,体现出了岔道口村人那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朴纯洁精神。
有一舍茶的老人告诉我们,岔道口村历史悠久。早在一千多年前这里就杨柳依依,树木林立,鸟语花香,是南北客商休憩之地。当时有一张姓人家在此定居,他们舍茶为人,免费为经过的商家提供茶水。此人就是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父亲。
沿古街南行,便到了岔道口公园,张择端故居就坐落在这里。石刻的三层牌楼,刚劲有力地刻有“张择端故居”,两边各有一尊威严神武的石狮。这里曾经是张择端经常出入的地方。
相传,这里曾经有两尊雕刻的千年石狮,年幼的张择端自懂事起,就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经常到石狮旁这里看看,那里摸摸。有时观察石狮的某一部分,常常一站就是半天;有时抚摸一根狮须,就要几个时辰。一天,他出了家门,直奔一个泥潭,看看泥潭里哪个地方的泥土好,他就挖起了那个地方的泥土。他用手把泥土搅匀,再搓,又放在一块方砖上摔打,最后他就用木棒雕刻起泥狮来。到了吃饭的时候,父母怎么也等不到他,直至他抱着雕刻好的泥狮进了家门,父母这才恍然大悟。泥狮雕刻得生动逼真,惟妙惟肖,全家人都惊叹不已。
童年的张择端热爱劳动,怜悯穷人。从他家往西有一片很大的庄稼地,一条泥土路直通远方。这条泥土路上,时常有客商经过,也有拉庄稼的车马、牛驴,背粮食的雇农。张择端学习累了,就时常到这条泥土路上来。这里是他最初开阔眼界的地方。在这里,他能够看到形态各异的旅人,胖瘦不同的牛马。
最让张择端感兴趣的,是帮助老人赶牛车。一年的秋天,连降几场大雨之后,庄稼很难从地里运出来,就是在路上,牛拉车也是十分地费力,那赶车的老人既要大声地吆喝牲口,还要防止滑倒。张择端见此情景,就返回家中,找出了父亲常用的一根麻绳。他来到了泥土路上,找到了那辆艰难行进的牛车,跟老人打了一声招呼,就把手里的麻绳拴到了老牛的一旁,接过老人手里的鞭子,一边往前拉着,一边驱赶着老牛。
村委会主任姜在华讲,张择端家居住的南大沟,东连扶淇河,西到孔戈庄西南岭,两岸杨柳交结,古槐参天。张择端为了作画,经常沿着大沟东走西游,用心观察着每一棵树的高低、粗细,就连树上的树枝怎样摆动,他都要看上好长时间。
一次,他走到了一棵三五人合抱才能围起来的古槐树下,先是上上下下地打量一会儿,然后就盯着面前那些长裂了的树皮,两眼一眨也不眨。树皮上,自上到下,都是一道道裂沟,深浅不一,宽窄不同。有的像小溪,有的像瀑布,有的像人或动物的眼睛。张择端一边观看着,一边抚摸着,把每一种形状都记在心里。
一天,有位小伙伴看到他站在一棵古槐树下发呆,就向前探问,张择端对他说,自己是为了作画才这样的。一位姓胡的村民指着故居西面的一方水塘告诉我们,这方水塘叫“清明湖”,是张择端临摹作画的地方。
“清明湖”与“清明上河图”会不会有一些内在的联系?古时,清明湖垂柳袅袅,金鳞游弋,莲叶接天。张择端常常被这里的优美景色所吸引。每当游学回家,他就把画板拿到这里,调色,作画。一次,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画着,一位长髯老者走了过来。张择端以为老者是来讨画的,就要拿起刚画好的一张送给他。老者说,自己不是来讨画的。张择端听老者这样一说,不觉有些疑惑。还没再问,老者就讲起来了。他问张择端,不管气候再旱,这清明湖里的水位为什么一年四季都不消减?张择端一时回答不上来。老者告诉他,这水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它的源头长。那源头在地下,上通马耳山下的深水潭。而往下,又直通东海。既源远,又流长。
听了老者的话,张择端似乎领悟到了什么。
老者离开时,又告诉他,说他现在的笔力犹如浮萍,飘飘荡荡,要他苦下功夫,狼毫如刀。话毕,老者飘然消失……
多年以后,张择端童年的伙伴来到京都,张择端对他说,正是有了这位老者的赐教,才有了自己进入皇宫作画的机会。
当他把《清明上河图》展现在童年伙伴面前的时候,童年伙伴立刻被他那遒劲的笔力所惊叹。从《清明上河图》上,童年伙伴不难看出,不管是人物、动物、树木,还是场景,都蕴含着淳朴的风格,有着家乡的影子。它不但轰动了皇族,还让百姓惊诧不已。直到今天,《清明上河图》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瑰宝。
斜阳映辉,茶道古街上,茶香微荡;择端故居里,墨香幽幽。我们在张择端故里,品味着茗茶,徜徉在“画圣”的故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