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版:潍坊日报创刊40周年特刊

07版:潍坊日报创刊40周年特刊

08版:潍坊日报创刊40周年特刊

11版:潍坊日报创刊40周年特刊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党建引领赋能乡村振兴

(2024年07月17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作为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性职业院校,近年来,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在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等方面蓄势赋能,自觉承担高校支撑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田清春 赵春晖 通讯员 蔡清 韩德宾
  坚持党建引领
  激发组织振兴“新活力”

  共建党建联合体。潍坊工程职业学院与青州市委共建党建联合体,校地双方创新实施“1214”党建联建模式,围绕党建联建、产业联抓、人才联育、文化联兴等4个方面协同发力,同时选派10名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担任青州市镇街党校科技副校长,扎实开展以“集中举办一次对接活动、系统谋划一个联建方案、研究确定一个共建项目、全面进行一次产业调研、联合举办一次主题党日、交流互通一张需求清单”为主要内容的“六个一”活动,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了“潍工力量”。
  强化包村帮扶。学院选派优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对口帮扶青州市王府街道七迥峪村,通过自筹资金、争取奖补等办法,投入73万元用于修桥、修路,大幅提升了村内基础设施水平。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助推农产品销售、组织文化下乡、整治美化村容村貌、完善村规民约、开展移风易俗、化解矛盾纠纷、慰问困难党员群众等工作,大幅提升了包帮村村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实施科技创新
  插上农业科技“硬翅膀”

  加强技术创新。建设乡村振兴协同创新中心和乡村振兴实践基地,促进学院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乡村和企业等主体协同互动,联合开展科研试验、技术示范与推广和人才培养等工作,建立校地、校企合作研发、合作转化、合作推广、合作育人长效机制。教师团队对接山东绿圣兰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蝴蝶兰新品选育工作,对公司急需的种苗繁育、新品种选育、良种驯化、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
  促进成果转化。学院围绕农业产业发展需求选题立项,研发新品种,集成新技术,探索新模式,形成了一批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联合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开展成果推广转化示范。其中,山楂干红酒酿造技术获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并实现成果转化,建成省内首条山楂干红酒生产线,年产值近3亿元,带动2000余人就业,农民年收入增加2000余万元;组建博士专业服务队,开发银瓜爬蔓吊植技术,开展银瓜种植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制定潍坊市地方标准《青州银瓜栽培技术规程》,实现产量倍增。
  深化产教融合
  点燃产业振兴“主引擎”

  优化涉农专业设置。学院以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布局建设新工科与新农科融合、服务企业和扶持农户并行、学校政府农企农户协同参与的“两融双线四维”涉农专业集群。对标全国涉农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调整园艺技术、花卉生产与花艺、植物保护技术、种子生产与经验、食品检验检测技术、电子商务6个专业,形成了服务现代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特产品销售等产业领域的专业布局,适应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延伸发展。
  推进校政企村多元协同。学院依托乡村建设工匠培训学院,构建乡村建设工匠培养新模式,升级乡村建设工匠培训教育示范基地,完成潍坊市智能建造产教融合实践中心项目建设,获批“潍坊市装配式虚拟仿真教学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与青州一建开展苹果舱项目合作,与31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在学生实习就业、平台搭建、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
  强化人才培养
  做大乡土人才“蓄水池”

  强化乡村人才培养。学院完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潍坊市高素质农民培训基地,发挥乡村电商学院作用,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构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打造线上线下精品课程,推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加快培养不同类型农林人才,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挖掘继续教育潜力。学院深度对接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依托9个成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招生专业,优化招生专业布局和教学点设置,遴选备案校外教学点13个。做好农业人口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每年开展建筑施工特种作业培训考核、燃气从业人员培训考核5000人次,开展应急局安全生产考试1万人次,提升了乡村劳动力就业竞争水平。
  推动文化赋能
  提振和美乡村“精气神”

  强化非遗技艺传承。学院依托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融通智育、德育、美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育人体系的各个环节,在课程建设、社团建设、科学研究等工作中突出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提升学院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中的作用。2024年上半年共接待国内外友人、兄弟单位等来访参观15次;对接地方,到王府社区、古城社区、范公亭公园、邵庄等地举办展示非遗进社区、景区和乡村展演活动10次。
  推进非遗产品创新。学院充分发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教育实践基地作用,培育非遗项目文艺团队,整合乡村非遗资源,开展“非遗进乡村”、花朝节演出等系列活动,编创非遗情境艺术作品和乡村舞台、乡村旅游景点演出等节目,服务观众3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