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非遗+”文章
赓续文化根脉

(2024年12月27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隋炜凤 潘来奎
  潍坊风筝制作技艺登陆央视《非遗里的中国》,杨家埠木版年画、扑灰年画、聂家庄泥塑等非遗项目亮相中国非遗馆“过年——春节主题展”……今年以来,我市以文化“两创”为引领,全面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创新融合、价值提升文章,非遗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展现新气象。
融入生活
彰显非遗新价值

  近日,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主办的2024“潍坊好手艺”文创产品大赛落下帷幕。从掐丝珐琅《太平有象》、风筝《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到木版年画《梅兰竹菊》、嵌银漆器《三阳开泰》,每一件匠心独运的文创作品,不仅是非遗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创新的体现。
  做好“非遗+”文章。近年来,我市非常重视非遗的合理开发利用,推动非遗与旅游、非遗与文创、非遗与科技等深度融合,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举办全市廉洁文化文创展,展示廉洁文化丰富内涵和艺术成就;推动成立潍坊海岱刘墉文化研究院和岳镇海渎文化展馆建成开馆;组织潍坊市非遗生活美学摄影大赛,借助摄影师的镜头留下潍坊非遗最美瞬间。
  我市积极探索非遗传承和现代职业教育融合发展之路,打造非遗活态传承、创新发展平台高地。今年,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传统工艺工作站在潍坊聋哑学校揭牌,11位潍坊非遗传承人作为工作站特聘教师,助力学生在非遗的道路上继续深造,促进非遗职业教育发展。为推动非遗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传承,我市评选27处潍坊市首批非遗研学点。潍坊地方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青州市“五位一体”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入选全省“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名单。
创新形式
提升非遗贡献度

  在日前举办的2024年度全省孔子主题小戏小剧创演活动中,由市文旅局创作的小品《守艺人》荣获三等奖。《守艺人》通过讲述一幅冒名顶替的手绘年画故事,表达手工艺人守艺、守德、守信主题,将参加2025潍坊春晚演出。
  守正不守旧,创新不忘本。我市创新“非遗+社区+工坊”理念,不断推进非遗工坊建设,发挥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作用,让非遗融入群众生活。组织开展非遗主题群众性活动,将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音乐、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民间工艺表演送到群众身边,在公共文化培训中融入非遗表演艺术和手工技艺培训。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成效。在文旅部非遗司指导下,我市举办“年画进万家·幸福中国年”2024年春节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和主场活动,集聚全国年画资源,讲好年画精彩故事,有效呼应春节消费需求,营造欢欢喜喜过大年浓厚氛围;举办“龙跃齐鲁·乐享非遗”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活动,畅享非遗购、探访非遗味、共赴非遗游,以“文旅商”融合勾勒消费新图景;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展示非遗实践成果,营造全社会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浓厚氛围。
  我市通过举办各项非遗活动,不断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彰显潍坊非遗魅力,进一步提升市民对潍坊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广泛传播
扩大非遗影响面

  12月21日,“过年——春节主题展”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幕。120余项与春节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体亮相,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扑灰年画、聂家庄泥塑、剪纸、老猫花灯等近20项潍坊非遗项目入选展览,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已成为全市举办大型活动的“标配”。在第41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暨2024潍坊风筝嘉年华、2024年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2024中日韩产业合作发展论坛、潍坊-海湾地区经贸合作交流活动等12项大型活动上,潍坊红木嵌银漆器、潍坊核雕、潍坊刺绣、葫芦烙画、聂家庄泥塑等潍坊非遗精彩亮相。
  今年以来,我市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非遗展示活动,搭建非遗宣传推广平台,推动文化交流互鉴,促进非遗保护成果全民共享,用非遗讲好“潍坊故事”。推动非遗“出海”,参加法国贝尔克国际风筝节以及哥伦比亚、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国家的风筝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参加2024年“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遗展、“君住黄河头 我住黄河尾”山东-青海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交流活动、第六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多彩非遗·徽韵流芳”2024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交流展示活动、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把潍坊非遗产品推广出去,让更多人认识潍坊非遗、喜欢潍坊非遗。